shuilin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ilinxi

博文

无以观其妙;有以观其徼

已有 3952 次阅读 2011-1-23 01:3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老子, 博士生, 老先生, 杨叔子

    团队的研究生机房最近请了一位83岁的老先生题了几幅字,增加机房的人文气息。其中有一副是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这句话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简化了,成了“无以观其妙;有以观其徼。”这句话和“无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一起对我们团队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帮助。看来杨叔子院士要求他的博士生背诵老子前七章确是有他的深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谈一下我们的理解。道(真理)是可以用道的方式追求,但不是一般普通的规律和道理。天地开始之前世界为无;开天辟地以后,有了世界,所以有是万物生灵的母亲。
     所以常把一个新事物或旧事物的概念和规律看成无物,以不受已有的概念规律的束缚,才能发现事物和规律的奥妙,才能发现真理和抽象概念的奥妙。 
     记得有一位建筑大师说过: “当你对一个地方不是很熟悉,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完全了解时,你能够观察到一般当地人不能看到的东西,就好象第一次参观这个地方的旅客一样。我们认为在设计过程的开端保持这种外国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开拓许多创造的可能性和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永远做一个局外人。最理想的是在自己的国度上也能照样保持这种新鲜的、外国人的观点,态度。”
      这里其实老子就谈到了一种探索知识、品味知识和追求真理的方法-“无以观其妙”。我们学任何一门课或者一个学科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读懂所有的知识,而应该先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来建立这一切,你会如何来建立这个体系。国外都喜欢玩学科体系,而我们普遍喜欢去掌握体系,这是国内外做研究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可能还是没有明白老子讲的这句话。          
       举个例子来分析如何按照这个观点来教学和带研究生。例如上“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我们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门课跟材料力学的最大区别就是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共同参与了。讲到这里,就应该让学生发挥思考和想象力了。我们最好问一下,“我们如何得到这两种材料复合在一起的受力性能呢?”这样就会变成对知识的探索,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堆公式,这样说不定又可以发现一系列原来先前的牛人们建立体系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们找到学习和研究的自信,“原来我也可以很牛!”。
       但也要把这种已有的知识看成有,来观察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和局限性。这里讲了另一种锻炼本科生和研究生批判思维的教学和研究的方法-“有以观其徼”。学完一门课或者读完一本书,要记住丘成桐先生的一句话“知识不是真理”。学完后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书本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要具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判精神,这样才能达到老子对我们的“有以观其徼”的要求。
       真理和抽象概念,都来自一处,但又有不同的意义,都是一种抽象,抽象又抽象,就可以认识其妙无穷的客观和主观世界。
      接着举的这个例子是对“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解。 是从数的变化理解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他东西也是类似的。我们来看看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抽象以后的变化,体会期间的妙处。 
      第一阶段:一头牛、两块石头、三个人等为具体对象; 
      第二阶段:经过抽象,有了数的概念;
      第三阶段:X是数的概念的再抽象;
      第四阶段:函数f(x)是对数的运算的进一步抽象,有了函数概念就可以考查微积分;
      第五阶段:泛函是对函数的进一步抽象,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1618-406983.html

上一篇:《易经》之谦卦
下一篇:善与恶

1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