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转来虹桥Mr.X的一个题

已有 2286 次阅读 2011-1-24 09:24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大气压, 表面张力, 真空

转来虹桥Mr.X的一个题 (111957)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6, 2007 10:54AM 

我也出一个吧:取一只水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不掉 。。。:[www.rainbowplan.org

国人有个故事叫叶公好龙,“爱科学”的人多数都“姓叶”。Mr.X题目的好处是可以实践。脑力不够没有关系,体力要跟上,然后再思考就是了。Mr.X题目的另一个好处是有个变化。 

0)杯里满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不掉。这是“常识”了。解释为“大气压”。 

1)杯里只装3/4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2)杯里只装2/3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3)杯里只装1/3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显然,“大气压”的说法就不通了。镜某主张用改变水的表面张力作几个试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静摩擦力要大于动摩擦力的道理都知道。但能讲清楚为什么的人不多。 Mr.X题目也是如此。 

有个课题叫实验规划法。这时要派上用处了。一个胶皮片(很轻的,或油的黏性大些),一个瓶子,一点真空油。瓶里瓶外个两个条件,4种情况:内/外, 
大气/大气 
大气/真空 
真空/大气 
真空/真空 

中间两个情况好理解。大气/大气与真空/真空的对称性有什么不同么?如果胶皮片不掉下去的话,理由是什么呢? 

用与瓶子代替杯子, (111996)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6, 2007 05:08PM 

道理应该相同。因此, 

引用:
杯里只装3/4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的试验,可以用瓶子来做代替,以减少实验的难度,发现更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不信的话,只好亲自做一下。Mr.X已经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剩下的就是解释实验结果的问题了。与通常情况不同的是瓶里不是满水,是有些空气(一个大气压的空气)。一个解释是杯外大气压与杯内气压之差把纸片顶住了 ,总是摆脱不了“大气压”的阴影,使得师傅追问“为什么杯内外一定有气压之差?”。看到以精通“中学物理”著称的师傅被Mr.X批评为“这是小学实验,鸡师傅能否先动手做一哈,再用中学物理开讲”?很是痛快。 

直壁的杯子容易误导,可以换成瓶子。那张纸也很障眼,不妨想像瓶口很小,连这张纸都不用。也就是用一个小口长颈瓶子,手按住瓶口倒过来,松开手指,水不会流出来。北京人用的花露水就是个实例。如果这个想像不出来的话,倒置瓶子“咕嘟咕嘟”的流水大都经历过,给人的感觉就是水流得不畅快。这个“不畅快”的极限端,就是流不出来了。显然这个时候,援引大气压的说明这个现象就很“不畅快”了。 

小学是如何认识花露水瓶倒不出来的问题呢? (111998)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6, 2007 05:38PM 

显然,都会认为是瓶口不够大。大口的极限就是杯子的试验了。那样的话,用同样的手续,水是一定会倒出来的。为了“遮掩”,就用了一张纸来“障眼”。一个题目就“编”出来了。这时再套用大气压来说事儿,就是上篇讲的“不通顺”了。 

实验规划法也不是什么“魔法”。不过是连续改变一个参量,通过观察一系列的结果,达到证实某一个说法的“手续”。用忽悠的说法就是“科学”啦。当然,这个试验要成本低廉,小学生也可以承受得起。前边讲到的用洗净剂调节表面张力的方法,就是个“博士后”级的方案了。 

那么长颈瓶子倒置时一滴水流出来的条件是什么?当然是用“一口气”换来的,通过液体往瓶里输空气。这就是“咕咚咕咚”的声音的来源。如果有空气团进入到液体中间了,液体的表面积就要增大,“势能”也就要增高了。 

有了一个“势能”的山包,术语叫做“势垒”,再解释这个现象就又是轻车熟路了。静摩擦要大于动摩擦的模型,也是如此。 

什么叫做不用“科学”一词儿说科学?本案就是一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07316.html

上一篇:圆珠笔的“迷信”
下一篇:打水漂的解说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