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lin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ilinxi

博文

读《孟子》

已有 2399 次阅读 2011-1-24 11:33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时间, 物理学, 诺贝尔奖, 永动机, 研究室

    最近在读诺贝尔学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的新书《我的诺贝尔奖之路》和《孟子》,没想到这两本书还有关联。朝永振一郎提到他们研究室的墙上就挂着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 ,用来鼓励研究室的同仁勇于创新。
    其实我这是第二次读孟子了,第一次读觉得很多东西过时了,不可接受,几年后再读,没想到越读越有意思。把《孟子》读了一遍之后,合上书,回想一下,看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想第一个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找到自己的路,要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所追求的道。

    第二个是孟子指出很多人因为身体的外形而烦恼。有的人手上或者脚上出现了疤痕或者手上受伤了,会拼命花很多时间去医治,但是心出了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医治。孟子认为这也是抓不住重点和方向。

     就像没有永动机一样,一个人是很难具有恒久动力的。一个人也很容易迷茫,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读一下圣人和大师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粮食,使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内在的永恒的力量。

     第三个我想得到的是孟子对道这个字的解释。孟子认为仁+人=道,只讲仁或者只讲人都不是道。

 还有一些,有所感触的也放在下面了。

1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习惯了一种行为却不察觉,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样的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很多人纠结和寂寞的原因很多就在此吧。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看不到前路的希望和危机,活在一个自己围成的城市里而毫不知觉。“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样的路”,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经历。

 

2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让一个人干他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一个人想他不想得到的东西,这就可以了。”

这个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深有体会。所以我现在都要先了解每个研究生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年轻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要花十分的代价才能得到五分的收获。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选择。所以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想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3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毛就对天下有利的事,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他也愿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中庸之道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孟子在这一点上既反对极端自私自利,又反对完全不考虑自己,强调道在于变通。

 

4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跟没打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句话在曾国藩家书里读过,对曾国藩影响比较大。这段话是鼓励一个人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打井要不挖到泉水不罢休。

 

5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这里讲了弘道和弘人的关系。提倡弘道,反对弘人。

 

6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得到天下并不是君子最快乐的事情,君子最快乐的有三件事。孟子看来,亲人都健在、能坦坦荡荡、能当牛人的老师是三种快乐的事情。

 

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觉得其他的水难以称为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觉得其他的言语难以称为言语。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格局和境界大了,看问题就不一样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1618-407379.html

上一篇:善与恶
下一篇:荒草地,二十年

2 蔣勁松 王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