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教师间冲突解决的非理性化倾向日甚

已有 5199 次阅读 2011-2-2 09:36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非理性, 教师冲突, 冲突化解

    当大学中师生关系恶化到广受诟病,不惜拨刀相向时,大学中的教师间的关系又暴出让人心惊胆颤的一幕幕闹剧。教师们为了所谓的名利、权力、地位,彻底脱下君子的妆扮,露出“叫曽”的狰狞面孔。当传统的“文人相轻”蜕变成“文人相残”或者说“文人相杀”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问,大学教师到底怎么了?大学到底怎么了?

    人们生活、工作在一起,不可能没有摩擦和冲突。有了摩擦和冲突,人们一般会理性地予以解决。比如采取两人坐下来沟通的方式,通过第三人斡旋的方式,通过组织居间调解的方式,通过上级领导批评调解的方式等。但时过境迁,教师对待摩擦和冲突却更多地采取非理性的方式。这类方式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第一,把摩擦和冲突定位为“敌我矛盾”,要置之对之死地而后快。最突出的案例是20111月份的九江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杀死院长的案例。从相关的报道看,二人并没有原则的冲突,也没有深仇大恨。副院长还是由院长提拔的。但就是这样,这位副院长却把院长给灭了,并且还来了个杀人焚尸!第二,攻人之恶,打击对方的最薄弱环节。现在教师们有了矛盾不明说了,而是找机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时刻,找准对方最弱点予以致命的打击。比如当对方评职称时,当对方职务晋升时等。圣人早就说过“无攻人之恶”,可我们一些熟知《论语》的教师们,却违圣人之言了。典型的案例如某些211学校、甚至985大学的“职称门”、“泄题门”、“辞职门”等。第三,打持久点。教师之间的冲突说到底也不是天大的事,大家在一起共事、生活、工作几十年,有何不解的事呢?说到底也就是评职称、当领导、争项目时的一些小竞争而已。可就是这样的小矛盾,我们的教师们就忍不了了。在报复一次后,往往不解恨,还要循环往复。有的教师间竟然结下世仇。

    教师们对冲突的非理性解决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对大学来讲,大学是曾经的“伊甸园”、“象牙塔”,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学者和学生的共同体。可这些美丽的称呼却不得不为“文人相残”蒙羞。对教师来讲,教师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工程师。可“文人相残”的事实,让教师们颜面顿失。对学生来说,这些经典的案例足可以让学生对大学教师这一称号产生疑惑。这还是大学吗?这是教育学生的教师吗?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全然失去。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有着滿腹经纶、教书育人的教师、教授们,在面对冲突与摩擦时,要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呢?这其中的缘由很难说清,但以下几点可能是突出的背景。首先,大学的官本位与行政化种下的恶果。现在大学权力已经与社会权力完全同效力,大学的权力也可以“通吃”了,权力可以为有权者带来利益了。以上这些惊人事件的当事人,均有“一官半职”。其次,教师信仰的缺失。按理说,教师即使不信仰共产主义,作为教师,作为教授,也应该无原则地忠诚于自己的学科。可近年来,大学里功利主义盛行,金钱、权力至上,人们对自己的学科、学术和学术基本没有敬畏感了。本文中杀人的副院长有教授头衔,被杀者只是副教授,即说明这一问题。第三,大学中调解机制、机构的缺失。大学中教育失灵,人们信仰缺失,灵魂被金钱、权力所侵蚀。当人们争权、争利时,大学中却没有调解机制和机构。大学的工会、上级党组织、权力部门好像对人们熟知的教师矛盾熟视无睹,没有预先的预警机制和机构。甚至出了小问题后,仍然是不管不问,有时甚至是火上浇油。

    但愿各大学能够从九江学院案例中吸取教训,希望教师仍能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盼望大学仍然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伊甸园。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436-409759.html

上一篇:《人民日报》1月份有关“高等教育”报道规律分析
下一篇:学术导向的大学制度设计之喜与忧

15 李学宽 曾庆平 刘凡丰 桂耀荣 许培扬 毛培宏 孙学军 唐常杰 张骥 卫军英 李毅伟 吴明火 赫英 dsgwz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