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srabbit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博文

第一个period正式结束

已有 5883 次阅读 2008-10-4 20:11 |个人分类:游学瑞典|关键词:学者| 瑞典, 生物物理, 皇家工学院, 硕士项目, 皇家工学院, 硕士项目

KTH的学期安排和复旦不大一样,每学年分为两个semesters,而每个semester又分成两个periods,每个为期一个半月左右。这学期的两个periods之间相隔十几天,算是个短假,之后紧接着就是考试。于是短假都用来集中复习了,过得比平时上课还要忙:做饭吃饭看书做题,娱乐时间基本压缩在饭前饭后,也无非就是上上网灌灌水,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我习惯在入睡前对当天的复习内容做一个回顾,这样的结果就是睡觉也不够安稳,早晨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会想着前一天没解决的问题。有时候想着想着就恍然大悟,于是直接跳出被子,摸出计算器开始验算……虽然复习得很辛苦,不过这样的模式倒是很对我的脾胃。短期内集中突破其实挺好的,如果所有课程都拖到学期结束再秋后算帐的话,很容易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第一个period里有三门课:Optical Physics和Physics in Molecule Biology会在短假过后完成考核,而另一门Introduction to Biomedicine for Physicist则横跨两个period,考试会安排在学期末(所以这门课会等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再总结)。



先说说Optical Physics,虽然之前在大二的时候学过《光学》这门课,有点基础。但毕竟现在面对的是全英文的课本和考卷,而且上课和考试的套路也和本科时不大一样(感觉作为工科院校的KTH比较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计算题多而概念题少),所以读得也并不轻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这门课上我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Prof. Göran Manneberg,也读到了一本不错的教材——Hecht: Optics, Pearson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Prof. Göran五十来岁,留着一副大胡子,眼神沉稳而又柔和。他讲课条理清晰,板书井井有条,还会经常说些轻松的东西来活跃课堂气氛,令人感到如浴春风。他不禁让我想起在国内时遇到的两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童裕孙和郝柏林先生。另外,习题课助教Per Takman和另几位实验课助教也很耐心、亲切,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个人以为Hecht的Optics写得非常出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课本里精美的插图,这对于光学这门学科而言尤其重要。一张好的插图包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一整页的文字描述,而且能够展现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这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尤其关键。另外,这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也更加合理:不像国内的某些教材采用先几何光学后物理光学的叙述方式(在对光的电磁本质没有足够理解的情况下学习几何光学,总觉得好像是在搭造空中楼阁),而是先花足够的篇幅阐述波动现象的数学描述方法及光的电磁学本性,其后才在清楚设定前提的条件下循序渐进地讨论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这样的安排更加自然、深刻,因为光的本质是电磁扰动,而这一微观上的波动特质决定了光线在宏观尺度上体现出来的几何、物理光学性质。



Physics in Molecular Biology由Prof. Erik Aurell讲授,他是KTH物理系的Division of Theoretical Biological Physics的主席。这门课主要是阐述如何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来理解并描述生物大分子在微观尺度上的行为,而热力学及统计物理学(热统)偏偏是我在本科时学得最烂的一门专业课之一(每每思及此事我总觉得挺对不住我的热统老师——陶瑞宝先生,残念……)。我们用的教材是Physics in Molecular Biology(K. Sneppen, G. Zocch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这本书对理论生物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几个领域作了简要的介绍,列举了一些很漂亮的工作作为实例。可能是由于时间限制和Erik研究兴趣的关系,我们只上了Polymer Physics, DNA and RNA, Physics of genetic regulation和Molecular network的开头,而和Protein相关的章节被完全跳过。和经典的物理学学科不同的是,理论生物物理的各个领域之间关联不多,也没有完备、严密的体系,每进入一个新专题就得在截然不同的物理模型和前提下进行推导和演算。虽然还没来得及对这个领域建立什么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但也杂七杂八地读了不少资料,开了不少眼界。在学习这门课时最大的体会就是,在没把统计物理学玩转之前最好不要碰理论生物物理学,不然会学得很辛苦……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368-41406.html

上一篇:对“游学瑞典”系列的说明
下一篇:小结第二个period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