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儿飞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jieleng 记录心情和经验 建起人生的大楼

博文

基于浮云心态的处于顺境的学者保命de问题和对策

已有 3223 次阅读 2011-2-18 17:17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神马, 科研成果, 浮云, 学者保命, 科研规律

近几年,出现过多起类似李连生教授的一些学者被揭露造假的现象,往往都是在学校的一番保护之后,被揭者最终被丢卒保车了,甚至失去了生存空间,大众一番痛快之后,恻隐之心也会泛起,所以某书记不想、却最终还是“把人往死里整”也是有环境的。其实,看多了,也熟悉研究领域的情况,很多恶果是体制的问题,不全是哪一个人的错误。现在的体制不保护研究者,表现在正常和不正常的几个方面问题:
1.问题在于国家科研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校各级领导绩效考核不客观。国内研究领域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科研成果意味一切,学校领导在任有期限的,其功绩考核在于任期内摸得到的具体指标,比如一流的文章和课题数是否持续增长,课题费是否增长,争得最狠的是国家和省级各种奖励,甚至举全校之力和社会资源为之,校领导不得已,为此,他们往往会夜不能寐。
2.问题在于各级领导不全都懂得和遵守科研成果获得的规律。科研成果是要有研究周期的,一个假说提出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然后,需要自己构建虚拟试验验证,同时,更需要实践的验证;最需要严格可行条件,所有的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可行条件与实践或理论应用吻合,才能称得上是有意义的研究;但是,还没完,还要确定这一规律对应用目标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如果是正向的,如何放大,如果是负向,如何规避风险;最后确保应用条件下,有应用效果的方案,才是真正见效益的阶段,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有实践人才的合力攻关,我见过一些研究,理论方法很好,但是没有高技师的配合,机械或模型做出效果很差。加总3年研究时间往往很紧张,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每天12小时以上工作量。试想,一任领导3年,能否等得起这种规范的研究过程,可以想象做到十年磨一剑,研究者需要多大的坚韧。
3.社会风气不好。说好听的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包容性更强,或者大众不懂得学术圈的研究规则,混淆了生活的包容和研究过程严谨的界限。过年时看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一期发明者秀,看完了哭笑不得,网友们也是褒贬不一。在研究圈子里混得人,就会觉得方舟子说话很正常,他的任务就是回答是不是真正发明,但是,在这期发明秀里,它显得刻薄而不合时宜。有一些发明者和观众不懂得这个规则被批评,会让观众觉得很可怜,认为一些发明者被耍了、笑了,没有尊严,被娱乐了,大骂方舟子。这是目标取向的不同,如果看电视为了娱乐,不必认真,哪个好玩看哪个,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就这样,我做为一个学者也很喜欢。但是,科学发明者毕竟不是娱乐者,发明的东西不能自己说好就成,要经得起不断重复的检验,经得起发明必要条件的严格考核,而无论发明者是皇帝还是乞丐,如果,非要把哄老婆笑的十几万的华而不实的机械孔雀说成发明,这只能是感性的认知,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不明白,很多人会把科学和娱乐混在一起,后来明白了,高校也有人这样做,模糊规则、界限,就是为了吸引眼球、为己造势,达到获得更多资源的目的。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规则,不懂规则就不用在行里作,这是自古而来的定律。感性是代替不了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晦涩而枯燥,愿意领悟其规律的人甚至也不理解。比如,在我周围有很多爱我的人都在讲,你都博士导师了,不用自己做了,支支嘴即可,文献也可以学生读。我从事研究会被认为没有领导才能,或者太较真了,对学生指正太多,甚至会被同行认为,要求太高了,云云。其实,任何一个研究者都知道,不读文献,就订正不了学生的误区,不好指导科研团队工作,不走现场调查研究,那里会有很好的研究思路,甚至,半年不读文献,连关键词都会看不懂了,跟前沿研究就很累了,何况想创新。另外,指导学生总要言之有物,为学生筹划一个可进可转的研究方案是一种时时修为的能力,教不好学生,怎么能给学生吃饭的碗呢?为什么很多人都希望我应该做一个被学生培养的人,呵呵,价值观不同,我还要和谐以对,所以,在中国搞研究很难,社会风气不利于、甚至不支持学者。研究需要灵感,很难保证早9晚5的规则作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4.学者面对揠苗助长的领导不知自保。对待领导的重视和提拔对每个急需资源的学者而言,那是感恩不尽的雪中送炭,我深有体会!!对待成果指标任务,自然不能拒绝,这样就有2条路:一条是披星戴月,群策群力地按时完成,时间紧张一些可能成果粗糙一点,但是,绝对是真实的成果;另一条是,努力干了,但是或者任务重,或者行政压力,迫使没有完成,编一部分吧,先混过去吧。长期发展下去,会出现3种人:第一种比较少,洁身自爱,一诺千金,对待领导过多的期待和资源配置的诱惑能以浮云心态相对,仍然披星戴月地工作,会有失误,但不是造假。可以这样解释失误,严格说,科学是发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的顶级学问找不到,但每个发展都是一个向上的石阶,尽管石阶有大理石的,也有火山石、甚至石灰石,质量差点叫失误,偷来的,或者使个障眼法,把石灰石台阶说成是花岗岩,就是造假了;第二种人比较多,一定的工作时间下,完成给定的任务,自身利益最大化,成果里真假都有,良莠不齐,平平常常研究者,不显山不漏水,不会遭到攻击,也得不到太多的利益和光环,心是想变得,心中也有公论的;第3种人比较少,膨胀的忘了自己是谁,对待领导的要求,不切实际的应允,得到更多好处的同时,混淆是非观念,尤其和权势领导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时,种种好处下,坐上神马了,飘了,沾沾自喜地听领导话,以带头人身份整合校内和校外的资源,甚至作假,其实,私邸里,他不愿意的,但是,领导说这是为了学校大局的利益,要发扬英雄主义精神。第三种人就包括李连生老师,我认为,他曾经也是很努力的人,也曾经有自己成果的人,假如,领导保护他,不要求他大干快上,要求他整合自己成果,而不是学校他人的资源,他也会是一个不错的学者,所以,有很多学生为他喊冤,他自己也觉得冤,是有缘由的。所以,学者毕竟是学者,立足靠的是学术能力,如果自己不淡定,什么都敢要,总有可能吃不下,被噎着的时候,因为造假成了影响学校发展的大患的时候,学校肯定会同样以学校利益的大局为借口,令您发扬牺牲个人的精神,隔离你、一旦你可能成为影响学校某位领导前程的人,必然除之以保车。这是自古以来士的命。
    处于顺境的学者保命de问题清楚了,就要琢磨可行的对策了,改变社会和资源分配的规则需要慢慢路,只要在自身下功夫了!
    20多年了,我看过太多高校的各级领导坏事推责任、好事揽责任,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得罪人,谁管真理何在?所以,淡定之心要永恒,神马都是浮云就对了。平时,小事不要计较,大事一定顶针,不把时间花在内耗上,不让自己处于风险之地。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可以换个地方待的,学者如果坏了名声,恐怕就要改行了,面对李连生,又有多少领导真正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对他,真正害他的人是大干快上的领导,而不是老先生们!邪总是不能压正的。
    学术圈里的精英们小心了,我记得一个老总的话:“让一个人自己灰溜溜的走,最好的办法有2个,一是边缘化,二是捧到不适合他的岗位,再给他多个婆婆,1个对立的小姑副手”,边缘化对心态好的学者影响不大,最怕的是捧杀!在自觉顺境时,多想想是对的,这不是个人的得失问题,往小了说你的身后还有家人需要你的抚养和坚强支持,往大了说,国家和学校培养一个教授、博士导师需要很大的成本,需要你数十年的回报,对自己而言,这是喜欢的职业,做到死毕竟是一种幸福阿。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146-414190.html

上一篇:中国的粮食产业定价谁做主
下一篇:我彻底讨厌敢编撰的大庆日报社的记者

4 陈安 郑波尽 马占新 徐迎晓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