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地震回顾:特大地震频发期的警钟在2008年5月10日敲响

已有 7037 次阅读 2011-3-12 05: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color, 四川, 特大地震, 日本地震, 智利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三个月,我们敲响了2008年5-6月强震高潮和中国大地震的警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两天,我们敲响了全球特大地震频发的警钟。
   2008年6月1日日本大地震三年前,我们敲响了日本大地震的警钟。
   2010年3月日本大地震一年前,我们再次敲响日本大地震的警钟。
   2011年1月14日日本大地震前两个月,我们敲响了2011年1-5月强震高潮的警钟。
   2011年3月7日,我们再次敲响日本大地震警钟。
  
   
[原创]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冷事件持续频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3 05:33
    北京时间2008年2月8日17时38分,在中大西洋海岭(北纬10.7度,西经41.9度)发生7.3级地震。距最近陆地1200多公里[4]。这是2008年全球首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2月7日日月大潮之后第一天,在我们的预测范围之内,符合地震的潮汐波动规律(见表1)。它表明,环太平洋7级以上强震经过2008年1月的间歇后,已告一段落,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以适应2007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强烈变形。大洋中脊显然是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最先适应新的应力变化。必须密切注意地震的新动向[5]。这一预测得到证实:希腊南部发生6.9级地震[6]。
    希腊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北纬29.55,东经102.0)发生4.0级地震 (2008-02-16 14:00:11),值得关注[6]。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7.7级地震是2008年第二次7级以上强震。北京时间2008年2月8日17时38分,在中大西洋海岭(北纬10.7度,西经41.9度)发生7.3级地震[4]。两次强震都发生在强潮汐时段(见表1)。在经过1月的7级地震间歇后,2月7级地震开始增多。2008年1-3月为弱潮汐时期,4-7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在5-6月将达到高潮[7]。根据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这意味着冷事件继续频发。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25

南太平洋洛亚蒂群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新一轮强震高潮
已有 518 次阅读 2011-1-14 01:49
        新一轮强震从2010年12月中旬开始(发表于 2010-12-22 6:27:03 科学网):2010年12月全球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2011年1月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新一轮强震已经到来,与2011年1-5月强潮汐时期对应
特大地震频发期的警钟在2008年5月10日敲响
已有 343 次阅读 2011-2-24 08:15
特大地震频发期的警钟在2008年5月10日敲响
   杨学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两天,我们敲响了全球特大地震频发的警钟:2010年、2014年、2018年可能发生。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证实了这一地震规律。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4946 次阅读 2008-5-10 11:08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杨学祥,杨冬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5997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2008-5-10 10:39:2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在意料之中
已有 269 次阅读 2011-3-9 13:53
 
博主回复(2011-3-7 08:55):西太平洋的挤压作用明显。关注俄罗斯、日本、菲律宾的地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555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420
3月19日超级月亮能否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已有 434 次阅读 2011-3-10 05:05
3月19日超级月亮能否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据科学家的推算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在3月19日只有221,567英里(约35658千米),这是自1992年以来地月之间最近的距离,届时天空中将会出现一个超级巨大的月亮。但是有人却将超级月亮和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联系在了一起。
    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研究(见文献摘录)。我们有跟踪潮汐组合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检验记录。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时期,地震火山活动特别强烈。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里氏6.6级地震:3月潮汐组合使地震进入高潮
已有 127 次阅读 2011-3-10 08:20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2011-2-20 11:38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3月5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788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1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44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62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648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3-12 03:02:56 6.2 39.4 142.8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2 02:59:13 6.3 37.0 138.5 10 日本本州西部
地图 2011-03-11 23:13:12 6.6 36.0 142.0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18:10:35 6.1 39.2 142.8 3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16:15:40 6.3 37.0 144.6 3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16:12:05 6.4 36.6 141.5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15:25:39 6.2 38.0 144.5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14:25:52 7.3 38.1 144.5 3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13:46:21 8.6 38.1 142.6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1 01:08:36 6.2 -6.9 116.8 520 印尼巴厘海
地图 2011-03-10 20:42:35 3.6 24.7 98.0 6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20:42:02 4.3 24.8 98.0 6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20:41:36 4.5 24.7 98.0 7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20:40:01 3.3 24.7 98.0 6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13:05:23 3.6 24.7 97.9 9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13:04:50 4.5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13:03:56 4.7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12:58:12 5.8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3-10 05:24:43 6.3 -6.0 149.7 30 新不列颠地区
地图 2011-03-10 05:24:00 6.8 38.3 143.0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10 05:22:13 6.2 38.3 143.0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10 02:44:33 6.1 38.5 143.3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远海 
地图 2011-03-10 02:16:16 6.2 38.3 142.8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10 01:44:16 3.0 37.2 78.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1-03-10 01:27:43 2.9 41.7 98.5 9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地图 2011-03-09 12:36:59 6.0 38.6 143.0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09 10:45:16 7.3 38.5 142.8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08 23:19:39 3.8 42.0 112.7 7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地图 2011-03-08 00:19:44 4.3 34.0 114.6 10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
地图 2011-03-07 08:09:38 6.3 -10.3 160.8 40 所罗门群岛
地图 2011-03-07 01:51:36 4.2 39.0 111.7 5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
地图 2011-03-06 22:32:36 6.5 -56.1 -27.2 9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3-06 20:50:57 3.1 32.4 91.0 6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
地图 2011-03-06 03:24:39 3.7 32.9 92.0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
地图 2011-03-06 02:31:02 3.7 31.3 103.6 18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地图 2011-03-05 04:16:53 3.8 43.9 87.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 
地图 2011-03-04 09:01:14 3.7 32.1 94.5 6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
地图 2011-03-03 23:08:20 3.4 32.5 105.1 20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地图 2011-03-03 15:54:26 4.1 33.8 101.1 7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交界
地图 2011-03-03 10:41:25 3.1 39.0 75.2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地图 2011-03-02 19:43:15 3.0 34.2 104.9 7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地图 2011-03-02 09:18:34 4.2 39.0 75.2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地图 2011-03-01 15:13:49 3.7 28.2 104.9 20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珙县、长宁县交界
地图 2011-03-01 00:32:24 3.1 32.8 92.1 10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交界
地图 2011-02-27 23:16:28 3.2 39.3 102.5 8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
http://www.ceic.ac.cn/
专家称拉马德雷周期致全球强震频发
2010-03-06 11:41:25 来源: 南都周刊 
当智利8.8级大地震突然来临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六个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惨状,所有人都害怕真实版2012会上演。从事全球变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吉林大学教授杨学祥表示,全球强地震频发与日月潮汐的推动,及拉马德雷周期有关。而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日本。
http://news.163.com/10/0306/11/613DCP9J000125LI_3.html
地球为何越来越不消停?
10-03-14 10:03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10条]
  专家称:拉马德雷周期致全球强震频发
  3月10日,我省双鸭山友谊县发生4.2级地震,很多人联想到智利刚刚发生的8.8级大地震,海地发生的7.3级大地震。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全球发生了一系列破坏性地震,包括我国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是不是意味着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来临?从事全球变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吉林大学教授杨学祥表示,全球强地震频发与日月潮汐的推动,及拉马德雷周期有关。而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日本。
http://www.76810.com/index.php/a/view/id-7523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已有 8698 次阅读 2008-6-1 10:00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1-3]。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4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表1  2001-2008年8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Ms)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090.9°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144.1°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95.9°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97.0°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69.2°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167.2°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153.3°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101.5°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100.9°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103.4°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21387.html

上一篇:日本发生8.8级地震:一年前预测得到证实
下一篇:日本强震与日本国策:地震应对跨国合作应提上日程

8 陈湘明 钟炳 吕喆 陈永金 杨文祥 许培扬 全嬿嬿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