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色彩的失落与艺术精神 精选

已有 4116 次阅读 2011-3-27 09:5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数学家, 水墨画

 

日本色彩大师东山魁夷原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喜欢用水墨作画,到过黄山以后,他自己也放弃色彩而改用水墨了。这倒不算什么大觉悟、大发现——我去过黄山后,也对水墨画甚至中国艺术的精神有了真切的体会——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水墨画没有伴随山水诗出现?而要等几百年后从唐人的风尚里产生呢?

 

类似的问题还有,词没有从乐府诗生出来,而要等到“诗余”了才兴起——尽管后来说它的起源可以追得很远。
从色彩向水墨,从诗向词,其演化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从写实到写意,从描摹形象到抒发性情——尽在转化之前也有写意和写性情的。这一点令我想起现代数学的兴起——也从数学与艺术的类比想起的。Poincare在《科学的价值》里说
 
如果允许我继续拿这些优美艺术来比,那么把外部世界置诸脑后的纯数学家,就好比是懂得和谐地结合色彩与形态却没有模特儿的画家。
 
尽管老P紧接着批判了这种倾向,说那种“创造力很快就会枯竭”,但我喜欢他的前半句,说明了一个事实。也在那个时代,康定斯基就在绘画里实践了把“色彩与形态”分立开来。他说(《论艺术里的精神》):
 
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绘画现象,并且,如果要将它表现出来的话,就不应当完全遵循物质规律……而应当遵循内在需要的规律,这样的规律也就是精神规律。
 
纯数学就是脱离了外在世界的“抽象画”,是它的“内在需要”决定了它的形式和发展。水墨画写的是精神,长短句写的是性情,独立的数学发展的是形式(或Hardy说的“模式”),现代物理学也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精神的满足。看来,科学从现实的法则转向精神的愉悦,正是秉承了艺术的精神。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426741.html

上一篇:数学的敬畏
下一篇:背景中的文学

25 吉宗祥 安天庆 武京治 黄晓磊 钟炳 刘晓松 武夷山 王力 吕乃基 柏舟 陈湘明 杨秀海 刘圣林 陈海萍 徐耀 杨华磊 鲍海飞 黄锦芳 杨月琴 陈绥阳 梁进 罗帆 孟津 赵宇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