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不能用科学解释未必就不科学

已有 4574 次阅读 2011-3-30 17:43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 松鼠会, 局限性, 翩翩少年

刚才看到先前在科学网寄身的科学松鼠会开始成长为一个招人喜爱的翩翩少年,很是高兴。在这个现时整体科学素养不高的中国,在这个常常是没有望到风就以为大雨即将倾盆的环境里,确实需要这样大量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来及时粉碎那些有意无意的谣传。

不过,我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持有这样一个偏见:能够用科学知识解释的结论最终不一定真正可靠,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或说法最终也不一定就不可靠。换句话说,不能用现有科学知识或理论阐释的将来未必不科学,能够用某一时段科学理论解释未必就科学。理由在我看来很简单:现有的科学成果(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只是人类发展到现时认识、探究自身以及身外一切的结果。这一结果起码带有致命的弱点:一是表述的主观性,一是认识、探究范围的局限性和阶段性。我之所以说这弱点是致命性,是因为它们的研究主体永远一定时空的限制,也许还有人类自身难以摆脱主观影响的魔咒。(可以参见博文《尽信科学不如不信科学》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17&do=blog&id=18963不迷信科学——与陈学雷老师商榷》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17&do=blog&id=19211

但是,我们有时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有意无意地无视“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而盲目扩大化,于是,我们面临的许多严重危机和艰难处境就随之出现。

“松鼠”“果壳”为什么红:分享科学的美味

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1-03/30/c_121246375_2.htm

3年,120个人,做着同一件事情——科普。这是一个自称“科学松鼠会”的组织。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始终把“让科学流行起来”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但作为一个创业者,他不能容忍只把理想挂在嘴边。

在中国做科普,是一个急迫又艰难的选择。这个兼具理科生的严谨和文科生的细腻的年轻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带领他的团队站出来“驱散恐慌、粉碎谣言”,一战成名。

日本地震、核辐射、碘盐风波、超级月亮……这是更大的战场。依靠科学松鼠会和去年成立的果壳网,姬十三一边做公益,“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的美味分享于众”,一边依托专业的网络编辑队伍,以内容为王,破解谣言。瞄准现阶段中国人对科学的渴求,姬十三带领着两个团队渐渐走近理想之门。

粉碎谣言

日本发生地震以后,果壳网以网站、微博为平台,用专业视角撰写科普文章,粉碎近20个谣言

3月16日,初春的北京城阳光柔和。果壳网主编拇姬坐在电脑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果壳网是一家面向大众的科普网站,自从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以来,拇姬基本上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

下午2点左右,一条微博引起了拇姬的注意,这是他关注的一位朋友转发的照片。照片上,人们正排队买盐,有的人买了三五包,有的人扛了一箱。拇姬看了一下朋友的所在地,是宁波。

抢盐?拇姬隐隐觉得这事并不平常,而且极有可能蔓延。当晚的编辑会上,拇姬给果壳网下属栏目之一“谣言粉碎机”的科学编辑秋秋布置任务,要求她做点文章。

秋秋和拇姬讨论人们抢盐可能的诱因:一是盐中含碘可防辐射,二是担心海水被污染后买不到清洁的盐了。分析清楚了原因,写稿就有针对性了。

第二天早上,拇姬从秋秋手上拿到了澄清的文章。3月17日下午4∶29,这篇《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的文章就登在了“谣言粉碎机”的微博上。

和拇姬预料的一样,从浙江到全国,抢盐风潮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抢盐成了当天最大的新闻。各大新闻媒体纷纷邀请专家辟谣,专家之言与秋秋的文章“所见略同”。

《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发表时间,与拇姬得知抢盐消息相隔了26个小时。在众多辟谣文章中,果壳网并不算最早的,但拇姬自信地说,他们绝对是精确和严谨的。

为什么服碘能防辐射?——人体吸收的碘有一半左右都储存在甲状腺里。如果人体吸收了含有放射性的碘,在甲状腺里积累,就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癌。而事先一次性摄入大量普通碘,“占据”了甲状腺和人体其它器官,那么放射性的碘就不能被吸收,将很快被人体排出去。

为什么吃盐防辐射不靠谱?——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指导,减轻辐射所需剂量应该是24小时内一次性服用130毫克碘化钾,相当于99.4毫克的碘元素。[1]根据最新修改的国家标准,每千克加碘盐中应该含有20-30毫克的碘(以碘元素来计算)。[2]加碘盐中的含碘量即使按最大值30毫克/每千克来计算,要达到和服用碘片同样的效果,一个成人必须一次性至少吃下3.3千克盐,也就是六斤六两(儿童减半)。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健康人每日食盐摄入量是6克左右。[3]这样一来,碘是补够了,人也齁死了。

如果你注意到了文章中[1][2][3],那么你会更加相信这篇文章的权威性,因为这些数据分别来自:[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卫生部《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3]世界卫生组织。

“传统媒体倾向于问专家,而我们倾向于问资料。”拇姬说,“这是理科生的思维,我们用数据粉碎谣言。”

在以理科生占多数的果壳网工作人员中,拇姬是特别的一个,他是80后,文科背景。但从大学时代起,就喜欢科学,尤其是文献学。“科学是件有趣的事情,而我特别希望把这种有趣传递给大家。”抱着这个想法,拇姬从上海某媒体跳槽去了果壳网。

拇姬几乎立刻喜欢上了果壳网的氛围,他身边一半以上的同事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谣言粉碎机”科学编辑秋秋,就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专业的博士后。

果壳网下设15个主题站,包括“DIY”、“谣言粉碎机”、“自然控”、“心事鉴定组”、“死理性派”等,每个版主要按照各自的主题,每天更新发布千字左右的科普文章。

拥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是果壳网能第一时间识破谣言的优势所在。秋秋听到抢盐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是“这不可能”。当别的媒体还在苦于寻找“专家”时,秋秋已经开始搜索文献库,查找资料了。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是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在公信力方面,甚至超过了某些专家。

日本发生地震以来,果壳网及时发布地震专题,向各种谣言下“战书”。截至3月18日,共发布72个帖子,粉碎近20个谣言。他们以网站、微博为平台,“用专业视角解读日本核地震、核泄漏”,撰写科普文章解答疑团。

在拇姬看来,专家公信力的消减和媒体有着一定联系,因为本身就是媒体圈人,他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

“有些时候,记者找的专家并没有充分了解事情原委,或者一时拿不出正确数据,又或者被媒体断章取义,这都降低了言论的可信度。”拇姬说。

中国民俗学博士施爱东支持拇姬的观点。他认为,公众对专家的不信任,很大原因在于媒体“凡事问专家”,“一篇几万字的论证文章,被媒体截取几十、几百个字做解读,能一样么?”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团队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媒体人是马上赶赴现场,果壳工作人员则在幕后查找源头,通过所学知识用科学驱散恐慌。

抢盐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的文章就有了上万次的点击和转载量,而另一篇阐释海水并非中国食盐的唯一来源的文章《囤积食盐,有必要吗?》也见诸网络。两文从人们抢盐的两个理由出发,有理有据,建立起公众的心里防线。

另一方面,政府果断出击,保障食盐供应,谣“盐”不攻自破。

“如果说传统媒体传递的是一种观点,果壳网更想传递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拇姬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这样评价果壳团队:“赛先生不死,启蒙精神仍在。”

“果壳”火了

姬十三一直在思考公益和商业的关系。他一方面担心一个精英团队因为资金问题而被“挂”掉,另一方面又怕公司偏重商业色彩而让公益变味

如果今天,你还没有听说过果壳网,那么你可能OUT了。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让它火了。

截至3月29日,果壳网下最受欢迎的“谣言粉碎机”的粉丝数量已近60000人,而这一人数在日本地震前是40000多。

同样是姬十三一手创办的科学松鼠会,微博上的粉丝已达到15万。据科学松鼠会网站副主编游识猷介绍,日本地震前,科学松鼠会网站每天独立访问量是4万,地震后急速上升到8万。

媒体人陈承有言:这次地震和随后出现的各种谣言捧红了姬十三的果壳网,该网生而逢时。

生而逢时并非只有这一次。早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们就尝试通过博客24小时不间断地更新地震信息,破解谣言。他们的文章既注重科学数据和推演,又注重语言的通俗幽默,很快便被广泛转载,给关注汶川地震的人做了一次全面的科普。

只不过那一次,“陈地”是科学松鼠会的群博,还没有微博这样的平台“推波助澜”。

姬十三一手创办了科学松鼠会。

2008年4月,姬十三从待了11年的生物学圈子里“叛逃”。2004年就开始向媒体投稿、每周要写三个专栏的他,身边已经积累了一个科普作家圈子,为何不把这些人整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几乎没费多少力气,这个有着语言天赋、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白面书生”就拉扯出一支队伍。

“科学就像一枚坚果,需要有人把坚硬的果壳剥开,才能让大众品尝到果肉的美味。”——既然要做“剥坚果的人”,何不把小队命名为“科学松鼠会”?于是,科学松鼠会在2008年4月成立了,并注册了一个群博,大家都可以往上头发文章。

科学松鼠会成立后不久,“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大灾难必然伴随着大量谣言。在那次地震中,科学松鼠会拥有了最初一批粉丝。

然而,要维持科学松鼠会的日常运行,每月至少需要10来万元。没有资金支持,尽管汇集了大量精英,最后也可能面临解散的危险。经过几年的发展,科学松鼠会不得不需要注册一家公司,虽然科学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想要赢利的打算。这种迂回曲折的发展路径,是众多草根NGO的无奈选择。

2009年1月,经过科学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他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3个月后,姬十三辞去先前自己的工作,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要带领这群“松鼠”挣钱了。

在注册公司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姬十三都在思考公益和商业的关系。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他一方面担心这样一个精英团队因为资金问题而被“挂”掉,另一方面又怕公司偏重商业色彩而让公益变味。在科学松鼠会的文章里,挂上商业广告相信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2010年11月,科学松鼠会对组织架构进行全面升级,将科学松鼠会、果壳时间、科技互助等项目,统筹到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同时,姬十三也扮演起互联网创业者的角色,成立以果壳网和果壳阅读为主要产品的果壳传媒。很快,果壳传媒获得了挚信资本的风险投资。

时至今日,姬十三应该“不差钱”了。影响力与日俱增让股东们对这个项目抱有良好期望。姬十三这个怀揣人文主义理想,和文字打了十几年交道的年轻人今后考虑更多的估计是内容、技术、产品和商务之类的词语了。

无论如何,现在的姬十三心情不错,“如一座楼,正隆隆升起”,他在微博上写道。

树大招风

今年3月23日12:00起,科学松鼠会的网站遭受来历不明的恶意攻击,导致无法访问。“我们惹到了什么人吗?”每天起床,打开电脑,上新浪微博,溜一眼果壳网有什么更新,已经成了北京小白领刘琼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组织很活跃”。早在2008年就关注科学松鼠会的刘琼告诉记者,“它会定期放映科普电影,还会召开科普写作培训班,在《南方周末》和《外滩画报》上也有自己的专栏。”看他们的文章很长见识,这是刘琼的感受。而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关注的事情千奇百怪,刘琼现在还记得她看过一篇《窗台下灰尘为何容易结堆》的文章。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网络可以使谣言疯狂传播,也能使谣言一夜之间平息。施爱东说:“借助微博,谣言的传播和结束都快很多。”

无论如何,在日本地震之前,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还属于“小众”们聊天的话题。日本地震后接踵而来的核辐射、碘盐风波、超级月亮,让恐慌的大众急需有一个专业的、可信任的信息来源安抚紧张的情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抓住了这个机会,走向“大众”。

树大招风,古来有之。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烦恼”也随之而来。

去年3月,方舟子在博客上发表了《科学松鼠会成了“造谣会”》一文,其中直指科学松鼠会成员瘦驼抄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作为反击,科学松鼠会指出方舟子“成段地引文献”、“直接把英语文章翻译过来”,引起一时口水。

“引用”和“抄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松鼠”们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内部的专业人士审核。如果有人对文章有质疑(内部说法叫“拍砖”),质疑的人就要拿出“证据”。这是一个只看“数据”不看“情面”的地方,加上团队专业性很强,一般差错难逃众编辑的“火眼金睛”。

“坚果”剥多了,难免会遭到“大波僵尸”攻击。

今年3月23日12:00起,科学松鼠会的网站遭受来历不明的恶意攻击,导致无法访问。后经查,主要是有人操控许多“僵尸主机”向科学松鼠会主机发送大量伪装数据包,导致服务器带宽被阻塞或硬件资源被耗尽,最终使目标网站无法被访问。姬十三已经报警,但尚未查出“幕后黑手”。这样的攻击在科学松鼠会成立3年来尚属首次。

我们惹到了什么人吗?姬十三问。

经过技术部门努力,3月26日科学松鼠会网站恢复访问,“松鼠回归”。

姬十三恐怕没有时间在网站被攻击这件事上逗留过多的时间,和所有发展中的企业一样,果壳网开始“招兵买马”。

对于大家都看好的前景,施爱东抱着几分客观冷静。“120人的队伍好管,1200人的队伍难管。难道现在的门户网站在开始创业时候不是怀着最虔诚的理想么?”他提醒,“小心打着相同旗号却怀着不同心思的人。”

施爱东担心,过快扩张可能导致一个精英团队的土崩瓦解,好在姬十三也想到了这一点。用游识猷的话来说,这些年科学松鼠会正在“缓慢”地壮大中,“每一个新入会的人都要接受严格的考验。”

“松鼠”“果壳”为什么红

一年多来,“松鼠”们确实剥了许多“坚果壳”。

“谣言粉碎机”以每天1-2条微博的方式有序地粉碎谣言。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喝牛奶不一定有助睡眠,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睡觉的时候脚抽动一下不是在“长个儿”,也不是生病的征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留传很广,但它也不完全属实——“松鼠”们通过亲手做实验发现,青蛙会不会在加热的水里面跳出来,取决于加热的速率;只有在相当慢的加热速率(每分钟升温0.12摄氏度)下,温水才能把青蛙煮死。

“破解一个谣言,短则需要一两天,多则一个星期。这当中,大部分精力就花在数据资料的搜集上。虽然不能说绝对真实可靠,但我们会尽全力来做到真实可靠。”“谣言粉碎机”科学编辑秋秋说道。

来自民间

在北京生活的刘琼从2008年开始关注科学松鼠会,很喜欢在闲暇时候看看“松鼠”们写的文章。“以前看到什么我就相信什么,但是现在我会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有时候我还会自己动手做做实验哩。”

刘琼最近动手做的一个实验,就是受了科学松鼠会会员瘦驼的启发。3月21日春分这天,瘦驼在微博上发了“立蛋”的照片,鸡蛋不仅能在桌子上立起来,还能在镜头盖上立起来。刘琼看到了,也拿鸡蛋实验了一下。

“是能立起来,关键大头要朝下,重心要稳。”刘琼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科学松鼠会的信息,而民间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公信力。科学松鼠会网站副主编游识猷告诉记者:“辟谣的时候我们只看证据,其他的一律不管,我们和其他企业产品毫无利害关系。”

专业背景

果壳网每个主题站由一至两个编辑负责,共20多位编辑。他们特征一致:80后的科学青年;具备高智商,却热爱宅居;习惯用Google Reader获取信息,靠Gmail保持联系;熟悉英文网络资源,善于表达与解决问题。

在这次日本地震的媒体大战中,这批青年编辑表现得尤为出色,每天工作12个小时,晚上10点多回到家,洗个澡睡个觉,第二天8点又准时出现在编辑部,信息发布频率是以往的七八倍。

而要成为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如同加入“门萨”俱乐部,有着苛刻的门槛和考核方法。申请成为科学松鼠会写作者的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当数量的科学文章。每篇文章都要经过由姬十三组成的“评议小组”审核,从专业性、正确性和文字水平等多方面来评估。由于评议小组成员都有科学专业背景,绝大多数错误都难逃他们法眼,由此保证网站上科学文章的水准。通过了考核,才能成为 “松鼠”,才能在Songshuhui.net网站上发表科学文章。这个科学青年俱乐部,也因此一直保持着有限的规模,至今共有120只“松鼠”。

游识猷就是去年才加入的新人。为了入会,她写了两次“投名状”。在美国学习生物遗传学的游识猷一直对科普很感兴趣,“投名状”写的话题是当时社会上很火的“伟哥”。“一定是写得不够好,才没让我入门。”她并不气馁,去年6月回国后,又写了一份“投名状”,并得到了姬十三的赏识,这让她得到了在科学松鼠会网站工作的机会,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松鼠”。

通俗易懂

难道人们真的愿意接受那些“危言耸听”的垃圾信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迷雾中拨开真相,将束之高阁的科学“请”下来,邀请每一个人品尝它的美妙,一直是果壳网的追求。这和他们一直坚守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人太需要科普了。“即使上完大学,没读过一本科学杂志的也大有人在。”中国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特别是文科生,科学素养太低了。”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人均专项科普费用才2.10元,每万人中从事科普工作的员工只有13个半。

然而掌握话语权的,偏偏是这帮被施爱东看来“没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

姬十三自比为“剥坚果的松鼠”,早在他弃理从文开始,就很注意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科学,这一要求也被各个编辑一以贯之地接受,并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点。3月14日的文章《神马“地震云”,其实都是“浮云”》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许多人一接触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就被科学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网友“盯着鞋看”在果壳网上留言说:“松鼠会和果壳网是最好的科普网站,因为其他的我都看不懂。”

如今,不管是公益的科学松鼠会,还是商业的果壳网,其基本构架已经形成。媒体人陈承认为,从网站切入,未来更可进军杂志、新媒体和电视节目外包,前途光明。中国公众和社会面临转型,相关启蒙和常识普及是大产业。

“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的美味或许可以这样分享。(记者 沈湫莎)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17-428061.html

上一篇: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下一篇:警钟再次敲响

13 王涛 蔣勁松 杨秀海 陈辉 张伟 李学宽 吉宗祥 骆小红 鲍得海 丛远新 lixuke2005 vigorous tuner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