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阅读现代快报社评:“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志还是拜金?

已有 3499 次阅读 2011-4-8 09:47 |个人分类:边看边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北师大, 中国房地产, 董藩教授

昨天,《现代快报》专门发表了由该报首席评论员西风先生撰写的评论:《“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走还是拜金?》,下面,我们就和“首席”一道边看边议论。原文保留宋体字,我们的议论用揩体,重点部分以着色区别。我们顺便也对“首席”的写作悄悄地议论一下。报纸标题上方是这样一行字:
 
身为教授一口一个“发财”,而学生却高扬“社会责任”的旗帜。我们也不由得要质问一声:教书育人,这位教授要育的是什么样的人?
接着就是大写的宋体标题:
“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志还是拜金?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董藩,一个在中国房地产界赫赫有名的经济学者,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一个自诩被誉为“国策高参”的学术狂人,(评论员用“自诩”、“学术狂人”谈论董藩,还是让我吃惊不少,流露了主流媒体对个别学者的不屑,一个学者被骂到这样的份上,够掉价了。有尊严的学者可能都要去打名誉权官司。)自然离大师的称谓不远。能成为他的学生,应该是年轻人的荣幸。因为经过大师的教诲,从象牙塔走出来的莘莘学子肯定不会碌碌无为。

  但是自从董教授昨天在微博上说出那段著名的“身价论”后,他的所有学生都会倍感不安,唯恐身负一生的耻辱。

  我们先来看看教授是怎么告诫他的学生的: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注:应为身家)(这是报纸的编辑、记者和北京师范大学牛人在文字上较真,谦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字之师,狂妄的人可能会觉得写个错别字算个屁事。更何况董未必认为自己错了,“身价”可能是董教授的学术术语,他可能还要争知识产权,注册发明专利呢。)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40岁4000万,对大多数将要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尽管后来教授反复解释15年后4000万要缩水到1000万,但也并非每个走出北师大校门的孩子都可企及的。当然,不排除中间有这样的佼佼者。那么,剩下的弟子就要面临不堪的羞愧:别厚着脸皮去见导师;别恬不知耻说我是董藩的学生。(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稳定的,虽然通货膨胀是种客观存在,但政府正在努力让通胀率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15年,4000万缩水到实际的1000万,平均每五年,就挥发掉1000万,这那里还是什么经济学家,纯粹是胡扯!如果老百姓相信董教授的话,如果中国银行出现存款大量挤兑现象,董教授可要吃不了兜着走。同时,董在狡辩中,故意把时间拉长,说成18年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一般最早是25岁,若是博士研究生最早要到28岁才开始工作。明明到40岁只有12年到15年的工作期限,怎么又冒出个18年之说?同时,他还犯了个错误,明明钱是可以生钱,还需要有投资理财的概念啊。老百姓都知道的知识,怎么经济学家反倒不懂了。到底是懂不懂?还是“董”不懂!“北大北师大——多一师(事)不如少一师(事)”,幸亏董教授只在北师大,否则,影响更大的经济学家岂不相当于金融业来了个金融大地震!一个经济学家犯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继续狡辩。为什么他说的4000万15年甚至12年后只相当于1000万,这一个问题请董教授说个明白。并请他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清楚。如果他说得正确,那我们国家通货膨胀已经非常可怕了。他敢说吗?他不敢!错了就错了,千万别狡辩。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恰恰应该是把话反过来说的: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得好,肯定有国家政策因素,有个人奋斗因素,有社会机遇因素,有产业兴盛机遇因素,甚至有贵人相助的因素,不完全是老师的因素。同样,假若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得不好,老师首先要检点自己是否有误人子弟之嫌,甚至主动召回学生,义务指导,教书育人。谁让我们曾经是你的老师呢——这才我们理想老师应有的态度、气量和胸怀。老师难道不需要宽容学生的失败?难道需要逼的学生为富不仁?逼得学生见利忘义?逼得学生投机取巧?休休!经济学家董教授。事实上,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赚钱的多寡,而是就业问题。怎么保证学生就业,好好安身立命,非常重要。还有研究生就业有个方向选择问题,行业问题。如果一个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大家挤破头皮也获得不到机会。就算进入了,收入是国家定的,如何让一个公务员挣到4000万?如何让一个老师挣到4000万?难道非得逼先生去抢银行?去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千万不要违法犯罪,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至于学生将来任何发展,需要量力而行。幸福靠什么?尽力而为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董教授无论动机如何善良,事实上,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会危害学生。不要把学生逼成疯子,不要教学生成为狂人。全面发展的人,不应该成为一部全力开动的赚钱机器。成为社会精英,需要自己奋斗,需要老师鼓励,需要社会关心、支持,但决不可自封,毕竟社会的大海是可以大浪淘沙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的选择与认可。取决于历史的认同与选择。这应该是老师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我其实很关心这条微博会对董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估计无名无利的生意他不会干的。他绝对不会像我这样傻得只顾耽误自己。)

  其实董教授不会不知道,仅凭房地产这个专业背景,在未来的国情环境下,单靠知识获得4000万身家并非易事。教授的苛刻有对学生“励志”而非“嘱托”的玩笑性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激励学生培养“有创意”和“善创业”的潜质,在知识经济、自主创业中既创造个人财富,又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价值,也属于传道授业的好意,我们本不该为教授的宏论惴惴不安,也不至于落得千夫所指。但是,当我们从董藩的过往言行和当天对跟帖的回应中,读出一股“变味”的学术功利和扭曲的财富观,不能不为弥漫在“大师”周围的价值导向而警觉。我们以为,浮躁的、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伪科学的方法论在学术界蔓延和扩散,正是董藩教授这样有名望的大师“势利教育”有关——(事实上,房地产被社会强烈关注,它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行业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策。国家让你穷,你肯定富不了。房地产的朝阳期基本过去,它可能很快就会日薄西山。)

  网友:大叔啊,我觉得哇,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方可。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网友:还好不是我的父亲跟我这么说。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网友:有些老师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以此满足桃李满天下的私欲。有为学生人生生涯负责的吗?我最恨的就是这些老师。董藩:你恨的人成就了你,不要说你从小自学成才。

  网友: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董藩:很复杂,一两句说不清。但我们的教育总是耻于谈钱,但每个人都想发财。

  网友:财富的多少不是用数字来表现,而是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因自己的能力影响了多少人!董藩:你很理想,是好人……

  不用再列举了。上述质疑,基本上来自学生网友。如果不进教授的微博,我们都以为谁把学生和导师的言论给颠倒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身为教授一口一个“发财”,而学生却高扬“社会责任”的旗帜。我们也不由得要质问一声:教书育人,这位教授要育的是什么样的人?(从写作的角度,过多引用网民言论,显得累赘,不是太好。直接引上相关两句就足够了。这个部位的脂肪有点多,需要“美体美容”。写得太多也是网络时代的通病——肥胖症。)

  大学是密集生产科技知识和集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国之栋梁。可是我们从董教授的宏论中,看不到这样清醒的使命意识,看不到现代教育的价值标杆,有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崇拜,财富至上。创业和创富本来是大学的培养方向之一,但是到了董藩这里,身价倍增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没能成为富豪就是奇耻大辱。在这样的理论诱惑面前,年轻的学者们如何愿意忍受寂寞,潜心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唯有进入商界仕途,或者充当起资本的掮客,才有望不负导师栽培。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悲哀。

  董藩说,“经济学教授是教别人致富的”。那我们来看看人家的经济学教授是怎么说的。“我是一个传道者,传播经济学是我的责任。你们年轻的学者必须要忍受寂寞和孤独,潜心研究经济学,并且要抵挡各种诱惑, 切忌急功近利,要知道,研究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是英年早逝的法国经济学大师让-雅克·拉丰来中国讲学时的告诫。“我们始终以造福社会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培养足以担负起国家和未来的新时代人才。”这是成就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校长的话。我们从中没有看见那个晃眼的“财”字。

  培养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对国家的责任。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把“造富能力”天天挂在嘴上,甚至将“被斥为开发商走狗”引为标签,这种轻学术重功利,媚上、媚钱和媚俗的教师文化,有可能使指引国家未来的学术人才培养日渐式微。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不就也和大家一样是个老师吗,牛什么牛!有本事,离开大学。教房地产的老师也是老师,同样需要教书育人,不能与商人联系密切就充满商人的不良习气,这个社会不能什么都是金钱,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都是马克思当年严厉批判过的。不能死灰复燃,不能借尸还魂。其实,许多商人生意做大了,要么做学问,要么搞慈善。不知道董教授教育信条到底是什么?就算房地产依然是赚钱的行当,别忘了马克思还有一句话:各个行业的资本家要追求社会的平均利润。换句话,房地产资本家未必比教育资本家赚钱更多。一个新东方就是明证。)

附一: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评论“财富成功论”:有了“四千万” ,丢了什么?

20110408日《人民日报》

 

  在财富膜拜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

 

  日前,北师大房地产专业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经过网络发酵,这位教授因此言论一夜成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或顺耳的话来,本不算稀奇。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这样的言论何以能如此触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以财富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这位教授的发明。现在,媒体每年要排富豪榜,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肥皂剧则直白地以拥有豪宅、名车与美女描摹“成功人士”……国人对财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在逐渐攀升,让国人对有关“财富”的话题格外敏感。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

 

  关于财富的崇拜,所掩饰的是对什么的轻慢?

 

  且看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此人事后承认,只是想唬住对方,令其误认为自己有背景。

 

  从“车不如我爸”到“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是年轻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深具社会责任感。从前的士大夫阶层自许“士不可以不弘毅”;“五四”之后,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更以救亡和启蒙为己任,推崇“德先生”与“赛先生”;而以饱学之身投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洪流中的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慨当以慷,不惜抛头洒血……人民当家作主、知识阶层与劳动阶层一律平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花了一个世纪才使之深入人心的现代观念,如今在有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却有渐渐式微之嫌。

 

  当膜拜与轻慢的对象发生了错位,仅仅指责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严重缺位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08/c_121278827.htm

 

附二:江苏名嘴孟非的评论:

 这两天国内最热最热的新闻话题毫无疑问是4月4日北师大的董藩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此番言论一出,董教授彻底红了,红得让所有人暂时遗忘了前两天的新闻焦点人物药家鑫。网上和纸媒上关于董藩很他4000万的高论引发的评论实在太多,批评的很多,赞同的也不少,直到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评论文章《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说,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的话本不算稀奇,但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从“车不如我爸”到“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在我看到的评论文章里思想深刻、言语犀利的很多,我的评论从深度上恐怕没有能力超越《人民日报》和其他文章了,但是我还想对这件事情说点什么,比如在我的感受里董教授的话为什么让人们如此反感,除了道德角度,似乎还有点什么。深刻的东西别人都说完了,我就补充点浅层次的东西吧。我觉得是董教授那种言语的态度。“没有4000万就别来见我,就别跟人说是董藩的学生”,对这句话所有的文章都在集中批判那个“4000万”,其实我同样反感的是那个“别来见我”。听一听什么口气吧。那个董教授的自我感觉是不是也太好了一点吧?是不是也太自恋了吧?在他的自我评估体系里,学生日后来见他,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做董教授的学生”是多么荣耀和骄傲的事情啊?我们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我以为,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去见不见老师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感情因素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并不取决于学生是否出人头地,老师是否名震江湖。

         董教授的“别来见我”,完全不像一个大学教授的语言,更像是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黑帮老大和江湖人士。今天我们的社会和过去相比已经宽容了很多,即便说点狂悖之语,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恐怕也要讲点斯文吧,这就像文人打笔墨官司的水平也不该混同于泼妇骂街。董教授对他的那一番话自己解释说,是为了激励学生。我愿意相信,但遗憾的是这种激励的语气也实在不像一个教授,而更像是声名狼藉的传销公司的上线们的语气。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946-430792.html

上一篇:一个是唐代才华横溢豪放少男,一个是宋代芙蓉出水婉约少女
下一篇:教授竞聘副处长:相当于民工竞争工头

1 陈吉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