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诚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ipeng 简炼揣摩,精心独造,得法外法

博文

“转识成智”-对于创造性学习的认识

已有 2343 次阅读 2011-4-15 18:51 |个人分类:境界提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创造性, style

 一、关于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如果直入内心,我觉得是最本质为了自由,为了超脱。为了求智慧,为了摆脱无聊,恐惧。最终圆满。了解了这一点,就了解了王阳明死前说所的“我心光明”,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殿堂里面的三种人。了解浮士德的追求和苦闷。了解为什么干“自由之学术”需要“独立之精神”。了解一切真正伟大人物的悲悯情怀。否则,学术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劳作,和精神上,生命上的成长无关。

 

二、关于学习场所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培养正确的人生趣旨,而不是迎合社会环境。这是这些组织存在的价值所在。当然,现代的大学在做职业培训所的同时,有若干个道德见识堪为年青人表率的前辈,那肯定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大学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东西方的一个事实。广义的大学,作为舆论社群的网络提供了更为民主的方式,有非一般的意义。这也是西方大学要公开它们课程的原因。

 

三、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法无高下,但根性不同-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中国哲学注意统一性,和变化。描述方式是隐喻的,类图式的。 现代西方哲学是公理化体系的。采用一定的形式化符号体系的。

中国思考方式不是很注重显式表达,追求“言外之意”“话外之音”。重视的是体悟,是隐式表达。语焉不详,但是单刀直入,直指核心。难于领会,但可证悟,能够以心传心。中国注重"道通" 不重视“法统”。觉得显式的东西是没有太多的意义的因此玄奘拒绝了肋尊者传授“密宗”的建议,他觉得中国思考需要的是分析和严格的论证,所以取的经是属于法相宗,唯识论的一派。因此,对于中国的制度化的东西不可以太认真。这是古老的经验也是古老的智慧。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面了。东西的分途其实正在于此。

 

    西方条分缕析  剥茧抽丝。易于掌握。从亚里斯多德到牛顿都采用公理化体系。单内容还是几何的直观为基础的,后来形式逻辑的发展,导致了形式逻辑的胃才能消化西方的经典。因此,实际上,西方伟大心灵的思考方式未必和东方的不同。都是采用图形的、几何的思考方式,(包括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因此,确实有所不能言说的东西。

 

   现代西方哲学在阐述上面的进步,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哲学早就认识到了,在真实性的把握上注重“神”,对心智上的“真实性”的一种偏执的追求,使得中国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面早就采用超现实的变形的画法,背叛所谓的形,去追求“神”。这不是超现实主义是什么?西方在对象的把握上,更加详细,从而发明分析的方法,但详细,去除神秘主义的同时,也丢掉了事物的全体。道术为天下裂。

 

但是,西方的强名不可名的憨直的气质,造就了西方的学术语言体系。造成了现世的科学教。这是东方简约主义哲学的暂时和表观的失败,因为,世俗的世界不是圣贤的,是凡人的。凡人的总体需要西方的学术语言体系。凡人的利器就是繁殖,西方的数量变成大海时,中国的圣贤是清空的星星,既最远,又最近。大陆被海洋包围。

   读古书要理解老祖宗善意的欺骗:关于中国崇古思想之反思。

    中国即使是非常古的古籍重要说古代圣人如何如何。其实未必这些已经是圣贤的作者,真的这样认为。他们只是描述一种理想的人格,理想的世界。不是现世的,所以无法批评。古之圣贤具有“神性”的一种模型。像是一种公理,无法证明,而且,不需要证明。

后代学者,犯了考证癖好,说古代如何如何不是真的。其实已经很傻了,因为没有真正读懂作者的心意。这样的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例子很多。这样局面的产生和作者的表达的逻辑结构有关,没有一个公理体系有关。和表达思想对错无关

四、按照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法门

 

     站在佛的立场看佛法,法法可通涅槃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场,那就各有各的专长的法门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各有他们的伴侣(杂阿含一六·四四七)。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三论宗、法相唯识宗,这四个宗派通常我们称为“教下”,都是根据经典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来修学。另外两个宗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密宗。禅跟密,特别是密宗,是佛法里面高级的课程,就像一个大学里面,它是属于研究所;禅是属于研究所,密也是属于研究所,密比禅还要高。这两宗的修学(我们佛法里面称为菩萨,在一般称为学生),都是有大根器的众生,不是普通人能够修学的。

(上面几行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9177.htm)

 

因此,大部分诺贝尔获奖者都是有明显的传承关系的,可能属于密宗。象爱因斯坦庞加莱这种人应该算是禅宗的。钱学森、陈省身、杨振宁这些人根器都是比较利的。一般的科研人员都是净土宗的,钝根。需要不断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偶尔也能参禅,不能大悟。我们看到西游记的悟空比悟净本事大,悟空成了佛,悟净证了阿罗汉果。八戒成为净坛使者,因为戒律守得不严。有些人最后变成学霸、学妖原因是不遵守戒律,无论那一宗,律宗都是要修的,遵守学术规范嘛。

所以,修什么法门,看根器如何。

 

另外一个,需要知道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是“教下”的一种社会建制。真科学,只是不断编制的对已知世界的地图,科学有科学的极限,处于科学极限之外的属于“未知域”。

把“未知域”定名为“伪科学”才是一种认知上的无能。和价值上的误判。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只能说不知道,否则,便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实际上,科学的确定性已经丧失,哥德尔的不完备性说明一切可以的建构都会被自己摧毁。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不要拿十九世纪的模样给我们做科普启蒙行不行?方舟子先生。我们可以封你为净坛使者,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斗战胜佛。否则“科学”这个词将和:“老师”“小姐”一样被糟蹋了。

 

关于慧能的故事,其实它是孙悟空的原型,改日再细说。转一点资料:

    禅宗是中国僧人独创的佛教宗派。传说禅宗的始祖为菩提达摩,南朝时到中国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创立了禅宗理论。而实际创始者是六祖慧能(638—713年)。?慧能文盲,五祖下忍指导达曼曾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遂得五祖器重。他亲授五祖《金刚经》后,使他南归。后来他弘法曹溪三十年,独特的形式禅宗在南方。慧能门下传人辈出,风靡天下。尤其是会昌灭佛后各派走向衰落,而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禅宗一枝独秀,宋元以后几乎成了中国汉地佛教的代称。

 

五:禅悟是“转识成智”的智慧之舟,可以出入“有”“无”之境

5.1禅悟和日美的工业创新

稻盛和夫

索尼

苹果iPod

5.2 禅悟和体育竞争

一点浅见,童言无忌,欢迎批评!

 

主要参考文献

1)克里希那磨提   《一生的学习》

2)圣严法师      《佛学入门手册》福建莆田广华市

3)              《五灯会元》

4)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5)《爱因斯坦全集》湖南科技出版社

6) 佛教宗派

7)《庄子》《老子》

8)冯友兰 中国哲学通论

9)维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10)罗素 《数学原理》

11)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

12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注释:唯識派

    唯識派又稱為瑜伽行派有宗,由无著世亲創立。 該派认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所变现出来的,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一共擁有八識——「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第八識(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也就是因果轮回的主体。該派還提出了「五位百法」的理論體系。唯識思想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到了唐朝玄奘自印度回国译出《成唯识论》后,漢傳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识学派——法相宗(唯識宗)

    在隋唐的时候,佛教在中国形成十个宗派;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宗派是小乘,就是成实宗与俱舍宗,现在这两宗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大乘有八个宗派,除了贤首,这是华严宗,天台宗是专修《法华》的,也称法华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这四个宗派通常我们称为“教下”,都是根据经典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来修学。除这四个宗之外,再有律宗。律宗是无论哪一个宗派,或者是小乘,或者是显教、密教,不能够不学戒律的。所以律宗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要持戒。净土宗也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宗派到最后都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另外两个宗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密宗。禅跟密,特别是密宗,是佛法里面高级的课程,就像一个大学里面,它是属于研究所;禅是属于研究所,密也是属于研究所,密比禅还要高。密法的承传,禅跟密的承传,它是不分在某一个阶段。五个阶段,佛法讲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这是世尊说法五个阶段,五个阶段里面都有特殊的天才禅跟密的确它的对象是特殊的、天才的学生,不是对普通学生的普通学生要学这个课程,得要慢慢的。像我们一般程度的,我们念小学、中学、大学,再念研究所,研究所念硕士班才能念到博士班,要循序渐进。所以这两宗比较特殊。这两宗的修学(我们佛法里面称为菩萨,在一般称为学生),都是有大根器的众生,不是普通人能够修学的(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9177.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7970-433646.html

上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下一篇:DXP PCB步骤 及练习题目

2 张伟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