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cupi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icupid

博文

脑体倒挂、读书与眼光

已有 2264 次阅读 2011-4-16 22: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style

脑体倒挂、读书与眼光

“脑体倒挂”是指相同条件下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取得的报酬数量。相同条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时间。“脑体倒挂”是在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和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下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现实中受“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影响,片面强调了分配上的平等,加之长期工资制度的僵化,形成了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在于:脑力劳动一般属于复杂劳动,而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可以创造出较之体力劳动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的贡献大些。如果只计算劳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实际贡献,既违背劳动价值规律,又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不利于整个社会进步。

脑力劳动报酬应高于体力劳动报酬,也是脑力劳动再生产的需要。复杂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需要比简单劳动有更多的支出。形成复杂脑力劳动的能力只靠天赋是不行的,需要进行教育和训练,还需要劳动者个人付出倍加的劳动进行钻研学习。其次,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体力和智力支出,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使这些复杂劳动能够得以继续或维持,必须以必要数量的生活资料加以补偿。否则,脑力劳动者会早衰,减少寿命,降低工作能力。

其实,“脑体倒挂”现象早已有之。“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正是脑体倒挂现象的肇端。在上个世纪整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曾经远远低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贩夫走卒。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说的就是这个情况。早在1991年,正是全国上下一片下海声而“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之时,民间顺口溜不少,最著名的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目下的脑体倒挂现象,体悟最深的当属大学毕业生群体。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脑体倒挂”现象是指很多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其得到的回报差异很大。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有能力收回教育成本,对于举全家之力供孩子上大学的贫困家庭来说,此点尤为突出。而今,“读书无用论”再度流行。这种声音来自各个角落,“不让孩子读书脱不了贫,让孩子上大学可能穷得更快” 已是城乡贫困家庭的普遍心声。当下脑体倒挂的现象非常严重,大学毕业生工资还不如农民工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一对来自贫困山区的兄弟俩。哥哥是城里的装修工,每年只干89个月的活,每年可收入3万元左右。弟弟大学毕业一年多了,仍没有找到工作。

读书真的无用了呢?

从眼前的既得利益来看,数年的寒窗之苦,几多美好的光阴,不仅没有换回应得的物质回报,反而遭遇了求职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确实令“书海无涯苦作舟”的读书之人倍感无奈和困惑,怀揣着一腔热望,积攒的学识却不知用在何处,在职场之外几经徘徊,暗自神伤……

然而,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就会发现截然不同的风景。曾经受过的高等教育,从知识中吸取的给养,都会囤积在我们的体内,滋养着我们的人文素质及学识修养,我们的修为会在墨水的浸泡之中而得以提升,我们处事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都更加开明而趋于科学和理性。上大学首先获得的是人文知识的无形资产,随后才会收获现实利益。由于我们对眼前既得利益的过度关注,往往看不到已经蕴藏在我们自身的无形资产,而这种无形资产会渐渐地渗透到家族的集体潜意识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传给下一代、下下一代,我们的个人、家庭、国家都会因不同的传承而优化着……

我们看问题的眼光,能否透过当下浮躁的社会现象,而最终看清其本质呢?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结果迥异。有的人着眼当前的利益,无暇顾及长远;有的人为了长远的投资宁愿牺牲眼前的利益。事物都是辩证的。不论怎样,得和失是一对结伴而行的孪生姐妹,她们的血缘关系可不是凭借我们个人的一厢情愿就可以拆散的。眼前的利益永远也无法丈量未来,当我们把目光的焦点投向远方,你还会在眼前的迷茫中失衡吗?

当前,高考已经进入到了或者已经完成了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网上关于高考谈论最多的一个焦点话题是状元。对于高考状元的盲目造势宣传占据了网络和报纸的相当大的版面,其中的利益博弈欲盖弥彰。

虽然每年高校都在扩招,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校学习。这里面肯定也包括坚守“读书无用论”的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更多地恐怕只是传授给学生应试的技巧和方法,至于读书是退而求其次的。真正读书的起点应当是大学,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对自己的素质修养开始起作用的应该肇端于大学。而一些人已经无缘或者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

虽然能够成才的途径有很多,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照样可以学习。但是面对社会环境的滋扰,要想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恪守信念,实属不易。当然,大学校园中也会有“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只能怜之、悯之,其短视如鼠目寸光昭然若揭。有些人仍然以自己为硕士自居,却早已没有了硕士的资本,每日侃侃而谈的都是大众腔,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见地,更多是无病呻吟;研究生的生活对于自己的素质修养并无改善,反而习得更多恶习,却不以为然。就我之观察,身边不少硕士基本的对话能力都欠缺,遑论其逻辑性?三年下来最多只是混一纸文凭而已,其余时间则是在忧心忡忡和无所事事间徘徊、游移不定。

想想,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反观我国放羊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实在汗颜。据我所知,美国的哈佛、我国的清华,每天的课程不间断开设,当我们还在电脑前酣畅淋漓地“血拼”或者陶醉于日韩偶像剧中的感人情节时,一些人已经端坐在课桌前聆听大师的声音或者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563246-434043.html


下一篇:从“美丽小姐下嫁穷书生”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5 向峥嵘 唐小卿 卓晴 文双春 pla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