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润色专家|理文编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nbianji 英语母语专家助您成功发表

博文

杜绝学术造假,科技期刊责无旁贷

已有 3441 次阅读 2011-4-20 12: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抄袭, 学术造假, 西安交大, 国防部长, 韩国首尔

    科技部部长万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同时,对学术造假要坚决打击,零容忍。社会各界应积极监督,科技期刊更是责无旁贷。

    近年来,以抄袭、剽窃、造假为代表的学术不端行为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造假案例屡屡曝光,屡禁不止令国际舆论哗然。学术和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泛滥,不只是学术诚信问题,也造成国家学术诚信形象受到影响。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最近决定,取消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的法学博士学位头衔,原因是他的博士论文中存在抄袭嫌疑。3月1日,古滕贝格宣布辞去防长一职。这位陷入“论文剽窃”丑闻并被剥夺博士学位的高官,最终在如山的舆论压力下败下阵来。

    2005年年底,有关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丑闻逐步被揭露。首尔大学经调查最终认定黄禹锡学术造假,并宣布解除他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黄禹锡因侵吞部分研究经费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李连生已被西安交大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如此大规模地论文造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英国《自然》杂志,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标题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引起广泛热议。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家颁布了有关法规,许多国际组织和出版商纷纷出台了关于行业和期刊出版道德规范指南,对杜绝造假以及对造假行为所采取了强有力措施,而造假行为却屡禁不止。

    科学研究有其必然的本质与规律,来不得半点浮躁和急功近利。科技期刊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应担负起社会责任。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我国科学家建议对学术腐败愈演愈烈须下“猛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层层把关,不给学术造假任何机会。

   1.学习国际科研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估系统以及公正、透明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和评审机制。摒弃过度使用如影响因子(IF)的量化指标(参见:欧洲科学编辑协会关于影响因子的不当使用的声明http://www.ease.org.uk/statements/EASE_statement_on_impact_factors.shtml)。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在其网站上声明:IF原本是用来评估科技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指标,建议不应成为评价单篇文章,更不应用于对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和科研项目申请与评估的唯一标准。关口前移,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伦理委员会,应对出自本单位的论文和项目评审把好第一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遵守国际有关标准和指南。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项目的结题总结应引入第三方的评估机制。对科研单位负责人以及项目负责人建立相应的问责制。
    
   2.关于科研评估与奖励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完整和独立的管理结构和系统以及评估程序,注重对科研过程与成果的评估。建立客观、公正的量化评价指标, 摒弃“只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 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3.学术期刊应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学习和借鉴国际有关组织和出版商关于出版道德规范指南。最大程度地封杀造假、剽窃论文的发表。加强审稿:除使用相关数据库, 类似CROSS-CHECK软件检查外,期刊应严格做好审稿人的选聘、使用以及评议制度。期刊《作者须知》应明确作者资格、重复发表、剽窃、造假、利益冲突的含义。要求作者给出关于人体和试验动物保护,知情同意、IRB批准制度、临床试验登记制度等执行情况的声明。作者应在投稿首页写出每个作者对文章所作的贡献以及从未在其它期刊发表过同一文章的声明等。发现学术不端后应采取的措施:期刊编委会对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确认后,应通知作者所在单位以及资助者,刊登撤稿声明,同时通知期刊被收录检索系统撤稿。严重者应取消其继续在本刊投稿的权利等等(参见: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e/PublicationEthics)。
     
    本文作者马景云,从事医学英文编辑长达30余年,具有丰富的医学英文编辑经验,了解SCI杂志工作流程与稿件刊出标准,是本领域具备医学知识、英文编辑、期刊出版等多种技能的英文编辑专家。迄今已编辑医学英文论文4000余篇,并成功指导和帮助许多作者在SCI杂志发表文章。马景云曾在国际知名杂志《JAMA》、《BRITISH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OTOLANRONGOLOGY HEAD&NECK SURGERY》等学习和工作;曾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审、编辑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以及项目管理负责人。目前担任理文编辑高级顾问。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8924-435244.html

上一篇:AIP和理文编辑携手提供作者服务
下一篇:BioMed Central投稿系列讲座广州站4月26日开讲

1 何学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