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围观”与“微观”的另类解,应吕老师的话题

已有 2446 次阅读 2011-4-22 14:29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微观, 围观, 吕老师

“围观”与“微观”的另类解,应吕老师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21/2011 22:43:27

吕老师有“精选”话题“围观”与“微观”,其中的引子是
Quote

两个粒子在发生碰撞“合并”成一个粒子的碰撞过程中,会不会发出声音?如果不会,为什么?

吕老师是从介质的存在与否来说明“不会有声音”的。镜某的看法有些不同。首先是要想到两个粒子尺度及其能量档次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提问问题的时候,不是抽象地提问,而是要有个具体的事例、模型。

“会不会发出声音”是说一种观测形式。与此相对应的应该是“能不能看得见”?微观的粒子是否可以通过“围观”达成可视化的效果?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在本质上,这是个信号的放大过程。如何能放大信号?是个“围观”技术的根本。

事情做得漂亮的话,就可以得奖了。N十年前,威尔逊因为发明了观测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被授予了物理的炸药奖。云雾箱是个把带电粒子轨迹可视化的道具。一个粒子,比如说α,β粒子的轨迹,可以通过云雾箱看到。

作为一个估算问题,这个可视化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呢?也就是说,被放大了多少倍后,α,β粒子的轨迹才被看到了呢?知道这个倍数后就可以理解给个炸药奖一点儿也不过奖的道理了。因为生物上的增倍不过是一千倍,也就是说,一颗种子播下去,秋后是1千倍的收获。显微镜的倍数不过是一千倍,2的20次方也不过一百万倍(10E6)。

有人问为什么国人的试剂、试药不好用?理由在于试剂分离的纯度。这也是一类“放大”的事例。因为生化过程的“增益”都是百万倍以上的,因此对试剂的初始纯度要求极高。试剂的生产中有许多非文字、非论文形态的知识积累,后来者很难立足。

冷战的模式是拼军备,苏联为此而消失了。今天的模式好象是拼“炼丹”,通过廉价的“劳工”给蛋白数据库提供原始数据。更可怕的是这类赔钱的买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得越多就越有“本事”。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36139.html

上一篇:要钱办事儿大约很多人经历过,而有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事儿比较少
下一篇:评一下武老师的《谈火的进步》

4 武夷山 张伟 吕喆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