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Z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YZZ 线粒体除提供ATP、参与细胞凋亡、参与许多物质合成与分解、维持Ca2+稳态、通过Ca2+及ROS参与信号转导之外,还在细胞命运决定以及个体衰老及寿命中 ...

博文

科学网上是否应该多讨论些自然科学中的新思维?

已有 3089 次阅读 2011-4-27 22:47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新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建议, 自然科学, 新思考, 观点讨论

    看了文双春先生在博客中写到:“本博主总结科学博客网四件事:考研、读研、做研、怨研。离开这四件事,尤其是前三件事,就不是大事或正事,博文基本不会上‘头条’和‘精选’”。本人也感觉到科学网的科学氛围实在不浓,甚至说太淡。尽管建立这一科学网的初衷很好,要构建全球华人科学博客圈。但是,上了一段科学网之后,发现上这个网与其他网区别并不大,上得多,浪费的时间多,收获却很少。还不如看些专业网站有收获呢。本来想从中得到点儿思维上创新的启发,或者就某些自然科学的新观点进行讨论,或者听听别人的奇思妙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希望越来越暗淡了。

 

    本人想提一点儿不成熟的小小建议:本网站能否开辟一个或几个与自然科学新思维有关的栏目?分不同学科,大家把在本领域或相关领域中的奇思妙想、新假设、新理论、新观点,或者思想火花用比较简明的语言发表出来,供同行以及其他有兴趣的人一起讨论。只要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想法,都可归到这个(些)栏目中,不与其他的博客进行点击率或推荐率等的热度比较。刚提出的想法不一定成熟,不一定能站得住脚,甚至可能是很幼稚的,都没有必要怕别人笑话(本网站的实名制也许会给不少人增加一些思想顾虑)。希望大家都不要去笑话别人。相反,都应该鼓励别人提出新思维,哪怕别人说错了,你给善意地指出来,对他/她也是一个帮助和提高。对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经过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很有可能发展出先进的思想、概念,或者真正有重要意义的新理论(学说)等,当然也可以是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技术、思路等创新。这会很好地促进我国的科学发展,也会使科学网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然,本人也看到过一些新的提法,只是大都冠之以“终极理论”,“解决了千古之谜”等比较大的口气,使人看了总有些不舒服。希望大家只提想法、见解,至于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让别人来评论,没有必要自己定论。

 

    下面我就先抛块砖,看看能不能引出玉:

[生命科学领域]

    1、近几十年来,医学上发现了许多与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疾病,一般称之为线粒体病。本人认为:某些(或多数)线粒体DNA的点突变或片断的缺失(或重复)很可能是(相应)疾病的结果(或伴随结果),而不是疾病的直接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 就如比较常见的雷伯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症(Leber Hereditary Oppitic Neuropathy),95%的患者线粒体DNA上都有三种点突变(G11778A, G3460A, T14484T)之一或之二。但这并不说明一个人的全部线粒体DNA都具有这三种点突变的一种或两种就一定会发病。有些人的(从目前的检测水平上看)全部线粒体DNA都是突变的,但并不发病。而患这种病的人的线粒体DNA中也不一定都有这类的点突变(大约5%的患者线粒体DNA中不含这三种突变的任何一种)。而且,即使全部线粒体DNA都有这类点突变,也发病,但却几乎都是在成年以后发病(即使少年儿童时期的突变水平比成年时的水平不低,但也少年时也不发病)。诸多现象表明,这三种点突变并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本人认为核基因组背景、转录组(transcriptomics)、代谢组(metabolomics)、基因相互作用组(interactomics)里边某些特殊因素,以及环境影响等才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当然,这里边,哪一条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许多资料也使人怀疑很多其他线粒体疾病也不是由线粒体DNA突变直接引起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2895-438023.html

上一篇:这样的社会还正常吗?读“博士生的女朋友有话要说”
下一篇:因医治而死占美国死亡率的第三位

11 王守业 吕喆 王晓明 彭思龙 黄晓磊 王季陶 赵国求 马锡明 vigorous sci789789789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