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sm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eisman

博文

地震地热说应用—关于地震地幔柱的谈话

已有 2768 次阅读 2011-4-29 11: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style, 冰激凌, 地震地幔柱

 

地 震 地 热 说 应 用

关于地震地幔柱的谈话

Seisman

 

    所谓地震地幔柱,是指由中、深源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所构成的地幔深部或上地幔内的柱状地质体。因此,地震地幔柱的划分是以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共同特征来确定的。

——Seisman:地震地热说原理地震地幔柱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

2011.3.30  科学网博客

 

昨天晚上,我(地震预报研究员、注册的国家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和我的一位同事龙工(地震地质学高级工程师)一道,在长沙拜访了来自广州的一位老同事魏教授(地震地质学研究员)。三个70岁上下的老者,相谈甚欢。

三个老者都还在发挥余热。我向他们报告了1999年以来关于地震地热说的研究以及最近在新浪网、科学网上的博客。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我的地震地幔柱叫做“地震冰激凌”。哈哈!

我以为这样叫法很形象,我的树型构造就活像一个(蛋筒)冰激凌(图1)。可惜我没有带录音笔,大致回忆以下一些共识吧。

1)目前已经定义的全球冰激凌共25个,其中太平洋周边18个,地中海—喜马拉雅5个,大西洋南端1个。还有1个在北美洲西海岸,最大震源深度91km,很勉强。

2)本尼奥夫剖面只存在于冰激凌之内。冰激凌之内从任一个角度都可以画出常见的本尼奥夫剖面,而冰激凌之外是找不到本尼奥夫剖面的。不同冰激凌内的本尼奥夫剖面无法相互连接。

3)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0km。向下延伸1倍只有20km。已经发现的大陆断裂最大深度约为几十公里。一定深度以下的地球物质大致上应该是连续的。

4)海岭地震带用2003年以前的地震目录确定的最大地震深度约为40km,用2004年以后的目录确定约为18km,相当于一个1.2m直径的大西瓜上有一些2mm深的砂粒粒。

5)地震地幔柱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有寿命的。目前所能见到的冰激凌是50年以来的冰激凌。比如意大利的超级火山,埃特纳火山(1669)和维苏威火山(1631),喷发当时下面很可能有一个冰激凌,可是现在已经死了。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许还会死灰复燃的。现在有了全球地震台网,又有了地震地幔柱的概念,如果死灰复燃或许是能预知的。中国东北的潜在地震地幔柱和地中海西口的潜在地震地幔柱,情形也是如此。

6)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或许与缅甸冰激凌所造成的棋盘格式构造有关。

7)日本9级地震的成因,或许只与日本冰激凌有关。目前已经出现的地震活动都只局限于日本冰激凌内。

8)日本新燃岳火山的喷发与9级地震无关,只是一种巧合。

9)利用地震波速反演的地球深部构造,与数学模型有关。模型一变,结果全变了。

10)中国的地震预报走板块之路30余年,全国已经用“地块”画成了乌龟壳儿,但地震预报毫无建树。不能这样继续了。(抱歉,这是他们的说法,我的博文中从不评价板块的)

11)这个地震冰激凌一定要继续研究下去。

哈哈,还有很多很多哦……

谢谢两位老朋友!

也谢谢所有关注和支持地震冰激凌的网友们!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F9%BC%A4%C1%E8%CD%BC%C6%AC&in=30131&cl=2&lm=-1&pn=0&rn=1&di=13722560580&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0&-1——图1的原始图片来源,谨此致谢。

 

2011.4.29 初稿)

 

 

 

 

1  地震地幔柱的形象大使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2558-438626.html

上一篇:对全球GPS年度成果图的揣想
下一篇:地震地热说原理—16印尼地震地幔柱

1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