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恐怖头目拉丹死了,还须解决它的根源:战争政策和霸权主义

已有 3254 次阅读 2011-5-2 20:57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战争, 反恐, 霸权主义

恐怖头目拉丹死了,还须解决它的根源:战争政策和霸权主义

 

美国总统奥巴马1日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乌萨马·本·拉丹死于美军当天的军事行动。

本·拉丹之死结束了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即对他展开的追捕,自然是美国反恐战争的一大胜利。

但是,近年来本·拉丹只作为“基地”组织精神领袖存在,很少直接指挥恐怖袭击。他的死难以使美国走出“反恐战争越反越恐”的怪圈。

乌萨马·本·拉丹1955年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其父是沙特建筑业大亨。拉丹早年在吉达求学,后毕业于利雅得大学经济管理系。

他当过工程师,从石油和建筑业赚取了巨资。他在西方拥有数家公司,涉及建筑、石油、制造和宝石等诸多行业,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拉丹参加了美国支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并与他人合建“圣战者服务中心”。1988年他在阿建立“基地”军事大本营及训练营地。

1989年苏联从阿撤军后,拉丹与其追随者返回沙特。1990年海湾危机时,他因不满沙特邀请美国驻扎军队而离开那里。海湾战争结束后,他又流亡到苏丹。由于他涉嫌暗中资助恐怖活动,沙特阿拉伯于1994年2月正式剥夺了他的公民资格。

1995年在利雅得的美国军用建筑物遭袭击,1996年6月沙特阿拉伯宰赫兰的美国兵营遭卡车炸弹袭击,美国认为拉丹是这两起事件的主谋。1999年6月,美国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拉丹。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等地遭恐怖袭击后,美国认定拉丹是头号嫌疑犯。

1988年,本·拉丹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组织。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阿富汗义勇军抗击侵阿苏军,但是从苏军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开始,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

目前,“基地”组织在也门、伊拉克和北非地区均有分支机构。它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联络,从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甚至欧洲招揽成员,并将他们送往阿富汗境内十余处基地接受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学习原教旨主义教义和武器使用。

据估算,从80年代初至2001年,曾在“基地”受训的人数就已超过3万。时至今日,具体受训人数已无从查证。

自1992年起,“基地”组织资助、策划和指导实施了多起恐怖袭击。

其中最严重的一起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国民航4架客机,两架撞坍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一架坠毁。

这一系列袭击导致3000多人死亡,并造成数千亿美元经济损失。

该组织最近一起被破获的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发生于2009年12月25日。一名尼日利亚青年搭乘美国达美航空公司航班由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美国底特律,在飞机着陆前20分钟试图引爆随身携带的爆炸装置未遂。

现在,“基地”组织已被包括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北约等国际组织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等地遭恐怖袭击后,本·拉丹成为美国头号敌人。

近10年间,美国先后以反恐名义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推翻塔利班与萨达姆政权,同时也给这两个国家带去深重的灾难。

奥巴马上任后,力图结束伊拉克战争,但又向阿富汗增兵。

战争政策没有为美国带来安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怖威胁:“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在也门兴起;美国土生土长的恐怖嫌疑人不断出现。

尤其是2009年12月的袭击航班未遂事件和去年的纽约时报广场袭击阴谋,更令全美风声鹤唳。

这些情况都表明,“基地”组织并未被消灭,反而有增强之势,而本·拉丹等高层领导被迫藏匿,无法直接指挥恐怖袭击,则使该组织的分支开始各行其是,更难防范。

十年反恐,越反越恐,美国民众深感无奈。

1日晚在白宫外欢庆本·拉丹之死的美国学生本·波特对新华社记者说,希望本·拉丹之死能够结束冲突,开启一个更为和平的新时代。

然而,本·拉丹死后,美国采取的第一条措施耐人寻味。

美国国务院1日深夜发布公告,提醒出国旅游或在境外居住的美国公民提高戒备,防范本·拉丹之死引发的反美袭击。

《华盛顿邮报》在刊登本·拉丹之死的新闻网页上链接了一个小调查,问读者是否因本·拉丹的死亡而感到更安全?

调查开始时,正反两方的读者数量几乎相等,随后持否定态度的读者比例攀升,在奥巴马宣布消息大约两小时后达到57%。

十年战争,越反越恐。滋养恐怖主义这头怪兽的恰恰是战争政策和霸权主义种下的仇恨。

击败恐怖主义,依靠的不是以暴易暴的导弹和枪炮,而是铸剑为犁的决心与行动。只有正视这一点,美国才能真正赢得对恐怖主义的胜利。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439654.html

上一篇:相對論、量子場論及其發展(67)
下一篇:逐个评论大卫•格罗斯对“物理学的未来”所提25个问题(1)

7 张伟 吕喆 陈辉 陈儒军 侯成亚 杨正瓴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