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msel

博文

深盆气

已有 4325 次阅读 2011-5-12 11:33 |个人分类:油气地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创新, 天然气, 地学, 地质学, 还原论

前天刚说完地学创新和还原的问题,今天就有了个例子,虽然不是国内的创新,但当初也很热闹了一阵子,就是深盆气。这是美国石油地质学界大概二三十年前提出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藏的模型,天然气的储层比通常的储层致密,这种致密的砂岩储层像平板一样夹在上下两层更致密的泥岩层中间。储层不是水平的,而是略有倾斜,更关键的地方是,储层“地势”较高的地方是水,较低的地方是天然气,当时的解释是,由于“毛细管力”,天然气不能向上浮动占据上面水的位置。

这个模型虽然很创新,但是显然没有足够的物理证据。那就是,砂岩的渗透率低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地质时间尺度维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毫无疑问,这种概念提出之后,肯定会有大量实验来演示这种现象,但这只是演示而已。这种上水下气的不稳状态,即使在实验室可以维持几天、几年,也不能定量说明地质时间的变化。所以如果从还原角度出发,必须要解连续性方程。推测不会有人这样做,所以这也就一直是缺乏物理基础的概念模型而已。

为什么说到这是今天的例子?上午听到Doug Cant的报告,他说前些年加拿大在某个著名的深盆气地区密集打了很多井,最后搞清楚了这个地区天然气和水之间的界面的关系。最后发现的是,首先,砂岩储层并不是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是大面积连续分布的,中间有很多被泥岩切割的不连续的地方;其次,砂岩的含气地带也有低渗透夹层,这些夹层中也是水。

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地区的“深盆气”“上水下气”模型是一种假象,细节说明这个地区的气藏仍然是常规的岩性圈闭。砂岩中的流体分布并没有违背它们的密度差别。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036-443306.html

上一篇:中国地学需要的不是什么创新,而是需要还原论
下一篇:三道政治哲学的难题

1 朱志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