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借题发挥”——江晓原,刘兵:是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

已有 2536 次阅读 2011-5-17 08:43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江晓原, 刘兵, 博物学

“借题发挥”——江晓原,刘兵:是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15/2011 02:03:30

《是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应该是江、刘两位老师的文稿。但是刘华杰老师在博文里以繁体汉字引用了全文,而且还加了一些“看法”,使本来就很难理解的话题变得更加难解了。

把题目变换的“到(是)吃饭的时候了”,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呢?1)肚子饿了,2)饭做好了,3)到钟点了。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比如说是劝架的说辞等等的。

问“为什么?”,可以有“不为什么”作答案。但是这样一来就维持不了“可持续性发展”了。因此不宜提倡用“不为什么”作答案。如果让江、刘两位老师的学生来归纳这篇文章的核心大意,说出为什么如今是到了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的话,无疑是有些难为学生们了。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从镜某对时局的理解来探讨一下需要中兴博物学传统的问题。前边有个文中提到人们有目的性的发明和制造无目的性的发明和制造的话题。比如说作内燃机、作加速器,作电视机等等,都是先有目的,然后才是发明和制造。这类事情(模式)比较单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解说起来也顺当。如果世界上发明创造都是这种模式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必要搞“博物学”了。几大力学就可以支配整个世界了。

之所以要搞“博物学”,或者说,今天“博物学”的新的意义何在呢?镜某以为是1)肚子饿了、2)饭做好了、3)到钟点了这三个情况同是出现了。世界上更多发明创造,是基于一种不确定的、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事情之间的相关。比较出名的例子就是药物西地那非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类“不确定性”。人类对付这类不确定性的智慧,就是要靠“博物学”这张网来捞了。几大力学一类的是“纲”。“纲”虽然强有力,但是光靠几根绳索捞不起东西来。从人的感情上论,很多时候,东西往往不在于好坏,而在于有的挑。

“博物学”的体系当然不如科学体系来的明快。包括传统的植物、动物分类,传统的、依照器官的特征的分类远远不如今天的DNA分类有科学根据。很可能将来的动植物分类要按DNA的相似、相近程度来归类。但是这些“作业”,依然是属于“博物学”的范畴。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支撑,鼓吹“博物学”也不过是个空谈。庆幸的是今天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达,使得“博物学”有了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博物学”也可以从专业人员的研究领域变成大众关心的对象。

从伟哥的“发现”可知,人类要活长命、要享受,就要系统地研究各类学问——所谓的博物学。边界条件是:只要小车不倒就只管推。“推”到社会不能承担起这个庞大的“博物学”的费用时为止。SSC工程是个值得研究的“流产”事例。搞热核聚变的人,他们花了几十年的功夫和费用,要钱也是越来越多,报告总是说“还差一点儿”。他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SSC工程呢?希望与失望并存,这就是不确定性精髓了。

有人讲:失去了理想就是衰老的开始。但是镜某更喜欢说抛弃了幻想就是成熟的开始。大众看科学,更多的感觉大约是来自“幻觉”和“幻想”。因此大众看科学也永远是幼稚的。这个幼稚性也不是通过科普、科传可以解决的问题。镜某以为,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保障儿童权益”——不能因为大众的“幼稚”而剥夺其选择的权利。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44966.html

上一篇:血型命名的故事
下一篇:镜子微博:初恋应该是个坦荡荡的事情

3 鲍得海 吴吉良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