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奖励不必有专攻

已有 2937 次阅读 2011-5-17 21:2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校长, 中国, 博士点, 科研成果, 硕士点

    设立各种级别的科研成果奖励(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SRAA),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评价模式。从唯SCI论(影响因子IF、SCI分区、H指数等等),再到唯SRAA论(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也算是近年来国内学术激励方式的一种大“转型”。如今,这种模式在国内各高校中已经愈演愈烈。
    成果奖励貌似攸关学校的生计。没有成果奖励,要上博士点、硕士点肯定是难上难,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重要标准;没有成果奖励,要获得各级政府的青睐与支持也困难重重,因为各级政府,都把每年拿到多少国家级、部委级奖励,颁发了多少省级、厅局级奖励作为该地区年度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数据。学校之间的攀比,校长们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似乎也是成果奖励。成果奖励俨然已成为一个高校最值得炫耀的东西。例如,某TOP高校在其网站上赫然写着“成果奖励: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学校在战略高技术、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组织全校优势力量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项”。
    成果奖励貌似攸关教师的生计。教师分级定岗,也必以有无重要的奖励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某高校最近搞的教授分级制度中规定,只要你拿到了省部级及以上的大奖(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就笃定可以享受“终身教授”待遇了。一切的一切,导向就是奖励。因此,稍微有点“远大理想”的教师们都会为如何获得一个奖励而绞尽脑汁。
    为了炮制这样的大奖,很多实力不济的学校可谓煞费苦心。或不惜血本以重金诱导之,20万、30万、50万乃至百万RMB;或以重金引进重量级人物,大多实为“柔性”引进,为其“包装设计”奖励;或由内部大人物亲自挂帅,以集权手段,“整合”内外资源,“拼搭组装”一个成果去报奖。不难看出,历年中高级别的成果奖励中,不少具有“包装、组装”的成分,“含金量”不足。在那些耀眼夺目的奖励中,试问到底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行货”呢?可以想见,科研到了以成果奖励为主攻目标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已变成了一种短期运作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颇似股市的短线炒股者,科研工作的广度、深度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真正出类拔萃的科研成果(包括创造这样成果的拔尖人才)也就少见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能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去做科研的呢?在千万科技工作者中有百万分之一也是莫大的幸事。
    真正的科学家,做科研是几十年如一日。这不禁也使我想到了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的“马丁—侯”状态方程(Martin-Hou equation of state)的创立者之一,浙江大学化工系的侯虞钧院士(1997年评为院士,其伯父乃我国化学界泰斗——侯德榜)。侯先生研究“马丁—侯”状态方程可谓是花了毕生精力。上世纪40年代,侯先生怀着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在密歇根大学修完了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马丁—侯状态方程(气态)”闻名国际化工界。1955年回国后,他在几十年默默无闻的研究过程中将“马丁—侯”方程从气态延伸应用到液相和固相,使得这一著名的状态方程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完美,被认为是迄今国内外公认的精确状态方程之一。侯先生有一句话很发人深省:“我在某一个很小领域的成功说明成功的人不一定总是个英雄式的运动员。如果有充分的决心的话,大部分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顶峰。”
    学术必须有专攻,而奖励不必有专攻。科学大师们的成功经历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诺贝尔奖也不是按人设计好的路径专攻、逼攻出来的。
  • 马丁—侯状态方程的原始文献:
  • Martin J.J. VE Hou, Y.C. “Development OF at Equation OF State for gas”, AIChe journal, 1, No. 2,142-151 (1955) (Pdf)

--------------------------------------

光明日报:八位科技界政协委员会诊科技评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206-445207.html

上一篇:生命不需要铅
下一篇:恐化学症

2 肖建华 曾新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