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冷空气东移影响北方地区 局部有沙尘暴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2384 次阅读 2011-5-18 13: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潮汐组合, 沙尘暴, 冷空气

冷空气东移影响北方地区 局部有沙尘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07:11  中国天气网
5月18日08时~5月19日08时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中国天气网讯 16日夜间,一股冷空气进入新疆后,继续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受其影响,今明两天(18日~19日),北方地区将出现东西降雨中部风沙的局面,局地有沙尘暴。

  东北地区与新疆降雨明显 需防范强对流天气

  16日夜间,一股冷空气进入新疆,已经给北疆地区带来了降雨降温天气,据气象资料统计显示,17日05时-18日05时,北疆大部地区出现明显降水,普遍为小到中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精河县,达到17毫米。出降水外,北疆地区降温也非常明显,大部地区18日05时较前日同一时次降温3~6℃,局地降温更是达到10℃。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明天,北方的降水主要出现在东西两头的新疆和东北地区,其中,新疆天山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东北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专家提醒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以及局地强降雨、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另外由于局部地区的雨量较大,可能加重前期东北局部地区土壤持续过湿的情况,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建议各地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做好农田的排涝工作,防止作物受淹。

  甘肃内蒙古等地再迎大风沙尘

  冷空气东移过程中,还将给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带来大风沙尘天气。

  据气象资料显示,17日新疆、内蒙古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其中16日夜间至17日白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境内出现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山前极大风速17.7米/秒,风力达7级;山后极大风速达23.8米/秒,风力达9级,并伴有沙尘天气,能见度较低。

  预计未来三天,受冷空气影响,北方大部地区将先后有4~6级风。南疆盆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有沙尘暴。

  由于近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沙尘天气较多,专家提醒民众做好防风防沙工作,防范较低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农牧民朋友应注意观察大田幼苗的损伤程度,必要时及时进行补播补种。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1-4-11 16:11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5月是第五个强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5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42129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5月1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6度,两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潮汐组合C:5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17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40006度, 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937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45426.html

上一篇:哥伦比亚暴雨成灾致120人死亡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湖北遭50年一遇大旱:1999年的历史教训

1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