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三峡水库调节库容6月10日前将消耗完毕:忽视警告

已有 2818 次阅读 2011-5-27 13:1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拉尼娜, 干旱, 灾害链, 三峡水库, 拉马德雷

三峡水库调节库容6月10日前将消耗完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02:38  北京晨报
  据新华社电 连日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持续关注。近日,舆论焦点又开始从质疑“三峡工程诱发大旱”转移到“三峡工程抗旱能力”上来。三峡能否解长江中下游干旱之渴?记者为此从三峡大坝沿江而下进行了调查。
  5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按国家防总调度,自本月20日三峡水库增大下泄流量为中下游实施抗旱补水以来,水库水位6天内从154米连续下降了2米。
  “三峡水库在此区间原有存水约12亿立方米,现已全部释放,用于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三峡水库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按此计算,目前三峡抗旱补水力度为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
  数据显示,连日来,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湖北沙市、湖南城陵矶、江西九江、江西湖口等观测站水位均不同程度上涨。而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的补水作用随距离三峡大坝渐远呈递减趋势。
  按原先设计,三峡水库可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当水位在次年汛前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附近时,水库转入防汛阶段,并利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221多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发挥防洪功能。
  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借助这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水库可以实现补水和抗旱功能。但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了约4/5,剩余的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7/023822537587.shtml
湖北欲调长江水缓解旱情 因设备年久失修陷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01:51  汉网-武汉晚报
  省内河塘湖库纷纷见底,每天用水缺口1亿立方米。日渐严峻的旱情,省防指喊出“向长江要水”。但从长江抽水的设备年久失修,面临“有水也用不了”的困境。
  排涝泵站不少
  抗旱泵站极缺
  “目前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一位水利专家如此说。长期重防汛轻抗旱的湖北长江沿线,在这次大旱面前吃了大亏。
  湖北长江沿线大型泵站分布图上,“排涝泵站”——将水抽排入长江——的图标密密麻麻。其中紧靠长江边的排涝泵站,就有55座。但“抗旱泵站”——从长江抽水灌溉——仅有松滋牌坊口一座。即使24小时不停,这座泵站也只能抽水15万立方米。
  在长江沿线灌溉区,主要通过涵闸从长江里引水灌溉。与每秒钟要费3度电的抽水相比,引用涵闸的自流水灌溉显然更划算。但大旱之下,长江水位偏低,江水根本无法通过涵闸自流进农田。
  5月23日的图表显示:长江沿线5座涵闸中,仅两座还能进水。其中江陵观音寺闸引水量,不到设计流量的三分之一。同在江陵的万城闸,水量只到当初设计的五分之一。省水利厅堤防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善。“要让长江沿线涵闸正常进水,三峡下泄流量起码要比现在翻一倍,达到2万立方米每秒。”这位负责人说。
  涵闸无法正常引水,使用泵站抽提成为主要手段。大型抗旱泵站的短缺,各地纷纷架设临时泵机抽水。但因长江水位低,普通泵机无力大量抽取江水。
  九成超期服役
  开动问题百出
  抗旱提灌设备老化,使湖北抗旱情势更为严峻。
  全省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0000多处,大多为中、小型泵站,9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湖北绝大多数泵站,眼下实际处于超期服役状态。
  本已老化的泵站,在罕见的大旱中常常“一触即溃”。省水利厅人士介绍,天门一座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一座泵站正常运转效率,应该在60%以上。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泵站,能达到30%就不错了。”省水利厅人士说。
  针对泵站设备老化,省水利部门每年都在尽力维护,但因成本高昂,目前的财力仅能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改造。用于抗旱的大小泵站,无力改造。水利专家测算,一座中型泵站,进行改造需1800万元左右。在巨额的改造成本前,防汛再次压倒了抗旱。众多抗旱提灌泵站,只能在等待中继续老化。
  大旱“逼”沿江各省
  向北方学习
  “在长江流域,长期以来都是重防汛轻抗旱。”长江防总专家王井泉如此说道。
  据王井泉介绍,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量丰富,堪称“十年九涝”。在沿江各省份,防汛是头等大事。有限的水利建设资金,必然向防汛建设倾斜。而长江水量丰富,通过涵闸自流引水,通常就可解决灌溉问题。这使得沿江提灌设施的建设,重要性大大降低。
  即使经历这次的大旱,王井泉认为不会颠覆“重防汛轻抗旱”现状。他分析称,类似今年的极端天气,毕竟不可能经常发生。如果大规模建设抗旱设施,会在多年内造成闲置。有限的资源被分流,甚至会影响正常防汛建设。“此后进行抗旱,仍将以应急形式为主。”王井泉说。
  但上了大旱这一课,长江流域对旱情重视程度将极大提升。王井泉表示,通过整险加固水库、改造塘堰、河道清淤、整修渠道等手段,可大大提高各省份抗旱能力。而在抗击大旱时,也将更多借鉴北方抗旱经验。而北方在抗旱技术、设备等方面准备充分,必要时也将给长江流域更多支持。
  记者 匡志达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6/015122530329.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7,8]。
    早在1998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7,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长江中下游干旱中的人祸: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已有 197 次阅读 2011-5-25 10: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干旱 人祸 水利建设    推荐到群组
长江中下游干旱中的人祸: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杨学祥
 
长江中下游干旱天灾是主因,但人祸不少。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得出了与笔者相同的结论[1,2]。
天灾是主因,这是大部分气象专家的共识,本文不作更多的累述。在此,我再次强调如何避免人祸。
       据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三大人祸助推旱情:其一,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其二,小电站大量拦蓄水;其三,各地水利设施老化。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说明,沿江各地还要完善抗旱预案,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部分基层干部也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这导致一些地方雨季抗旱缺乏应对措施[2]。
每次旱涝灾害都提到水利设施老化问题,每次灾害过后水利设施建设都忘在脑后,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重城市建设,轻水利建设,注重抓钱,忽视了抓粮,这在世界粮价高涨的今天问题严重[3]。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4]。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情不断加重,特别是2010年以来,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中国气象专家和美国专家所预测,2010年初,中国西南部果然遇到了特大干旱。
       据经济参考报2010年3月22日报道,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5]。
       我们在2010年3月26日指出,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6]。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异常旱涝等灾害将接踵而来[7]。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2012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2018-2020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8]。
    关注国家的气象安全,是行动的时候了:抑制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增强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城市和农村要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自然因素是长江流域50年一遇旱情的首要原因。2011-5-24 05:39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2.       于任飞,李晓明。小电站人为截水发电加剧旱情,三峡一月内三调下泄量鼎力抗旱。2011-05-25 07:10:0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晨报。http://www.jfdaily.com/a/2150848.htm
3.       杨学祥。世行称粮食已到危险地步:预测和警告对比。 2011-2-18 08:49 科学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002
4.       杨学祥。中央1号文件提出水关系到国家安全:气象安全的警钟。2011-1-31 01:58科学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3
5.       西南旱情已致5000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2010年03月22日15:34  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6.       杨学祥,杨冬红。高度关注国家的气候安全:气象灾害正在发生。发表于 2010-3-26 15:38:1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6431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33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48549.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增强
下一篇:湖北等五省区因干旱已致3483万人受灾:忽视警告

5 杨华磊 王号 王桂颖 侯成亚 sunxiaofe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