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qi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qingchen

博文

谈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之二:软工程措施优先

已有 5346 次阅读 2011-5-31 14:35 |个人分类: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生态系统, 软工程, 非工程措施, 替代途径

前已述及,河流与沿海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工程可分为硬工程(hard engineering)和软工程soft engineering。硬工程通常定义为:利用人工结构对自然过程进行可控的破坏controlled disruption)。但对于涉水土木工程来说,所谓“可控的破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水库与大坝这类“水利”工程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已经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阐述,它们的存在,对于自然系统而言,就类似于人体血管内部的柱塞和瘀血,其损害是不可控制和弥补的。造坝以后,你能控制坝上库区的淤积、坝下河床和河岸的冲刷?你能让洄游的鱼类从坝下游到坝的上游?建造护岸工程以后,你不能使水流的动能消失,而只能把能量传输到其它某个位置。

 

所以,未来中国水利工程,软工程措施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者认为:水利工程的软工程分为三类:

一是与上述硬结构工程相对应的软工程”,即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实践,利用植被和其它材料软化陆-水界面”,在保护生境、提升景观美学的同时,达到人类需要的目标,如减弱海岸侵蚀强度、保护岸线稳定。

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如河岸的侵蚀在许多时候是由于人类过度占据河流系统的空间,导致河漫滩与河岸植被的缺失。我们要做的是把空间还给河流,修复河流景观生态的结构与功能。

三是非工程措施。管理也是一种工程,属于非工程措施或非结构性工程措施。如: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我们往往是造更多的水库,修建更长的输水管道,而不是去考虑其它替代途径,降低水的需求,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即通过技术、工艺、材料、管理的进步来解决原本要建造的水利工程。

 

所以,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涉及有关“硬”水利工程的立项决策时,应首先考虑其它替代性措施和途径,最大限度的利用软工程措施。以水资源为例,过去立项的论证一般为首先提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再强调立项工程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然后再是工程资金和技术问题等等。未来必须改变这种工程立项的路径,现有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水污染对于水资源短缺影响必须作为新建水利工程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浪费水资源、污染水源,另一方面说水不够用,不断要新建水利工程,然后开始抢水,首都抢周围地区的水、大城市抢小城市的水、城镇抢农村的水,地表水抢地下的水、这条河抢那条江的水、上游抢下游的水、污水抢清水的地盘,这种路径走得通吗?能走多久?对于习惯了建立在高昂资源与环境成本之上、以粗放式发展为特征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一转变是困难和有代价的,然而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一转变就是绿色转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其它捷径可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242-449994.html

上一篇: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
下一篇: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1)

1 赵国龙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