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表现是以即时表现还是累积表现? 精选

已有 8627 次阅读 2011-6-30 00:29 |个人分类:科研*创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科研, 考核, 绩效, 课题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表现的时候,是以即时表现还是累积表现?
    举个虚拟的例子来说明:
    课题组里有A和B两个人,A很早就进这个课题组,由于在这个课题组的时间长,平均每年发2篇论文,因为已经干了10年,已经为课题组写了20篇论文了。而B一年前才进课题组,一年就写了4篇论文。(为了简化命题,这里有个前提假设:假设每个人发表每篇的论文水平是一样的,假设论文数量是可以反映科研能力的)
    课题组长要对A和B考核,谁的表现更好?
    如果是A表现好,那是按照累积表现算的,如果是B表现好,那是按即时表现算的。不知道读者会选择A还是选择B?
    我发现,在现实中,大多数的评价是按照累积表现来算的,例如:
    (1)评职称的时候,往往是以这个人从事科研以来所有的科研表现来衡量的。所以,往往科研年龄越大越容易被评上。
    (2)评基金的时候,往往是看这个人以前总共发表过多少论文,获得过多少奖。
    (3)研究生评奖学金的时候,往往是以这个研究生从入学到现在总共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来衡量。这样的话,高年级的同学很容易获得奖学金;如果某个同学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发表了一篇很好的文章,那么即使他以后一篇文章也没发表,以后每年他都可以获得不错的奖学金。
    (4)在课题组有一些好处而又不够每个人一份的时候,每次总是会论资排辈,给在课题组时间长的人好处,年年如此。这样,在课题组里干的最久的人获得的利益往往是超过其他人的。只要你不是课题组里资格最老的,那么就永远也得不到最好的。
    究竟是哪种考核方式更合理?这就要看考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持久地为组织服务,为了让人体会到坚持越久约有收获,那么选择累积考核是合适的方式;如果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能够一直保持一种上进心,激发人们的斗志,那么即时表现是合适的方式。
    如果考核的目的二者兼有,那么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是回归刚开始举的那个虚拟的例子:
    为了简化计算,假设金钱是绩效考核的唯一方式。假设绩效考核是按照发表一篇论文给100元钱,假设A一直是每年发表2篇论文,B一直每年发表4篇论文。
    1、如果是按照累积表现考核,可以这样制定规则:每年年底看这个人从进入课题组以来发表的论文总数,用总数乘以100。这样的话A在今年可以拿到2000元的奖励,B只可以拿到400元;第二年,A可以拿到2200元,B可以拿到800,以此类推,那么第九年当年B才能拿到和A同样多的钱3600元,而如果算从现在开始到某一年累积拿到的钱的话,B在第17年才能拿到总量和A一样多的钱。也就是正因为A比B早来课题组10年,B需要17年的代价才能够追上A。
    这其实类似马太效应。这样的话,似乎对于B有些不公平。尽管B的表现比A出色一倍,但却很难超过A。好像很多传销式经营的公司的绩效考核都乐意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此外,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乐意采取这种论资排辈的方式。
    2、如果按照瞬时表现考核,只看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考核。A每年可以拿到200元,B每年可以拿到400元。这样的话,A可能心里不服气,心想:B这样一个刚来的家伙,比我拿的还多。
    一般企业乐意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更看重员工的个人能力,以能力论英雄,有点好汉不提当年勇的味道。
    因此,不妨把两种考核方式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计算:总累积量/5+瞬时量。例如,我认为一个人的基本工资采取累积方式,绩效工资采取即时方式更为合理。
    BTW:俺觉得科学网上的总点击量就像是举的例子中的第一种计算方式;科学网的单周点击量就像是举的例子中的第二种计算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侧重。是不是科学网也再来个综合反映二者的排名方式?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71-460658.html

上一篇:原来不是每个教授都有课题经费的支持
下一篇:有时候搞研究或设计需要设身处地去体验

19 吕喆 曹广福 霍方俊 谢鑫 武夷山 张志东 刘光银 王启云 安海龙 张欣 彭真明 朱志敏 周可真 唐小卿 柳东阳 于永鹏 孟雅婧 vigorous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