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探究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

已有 4443 次阅读 2011-7-27 08:15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动车追尾

                                             姜咏江
 
    动车追尾!为什么会发生追尾?一时间铁路专家们都摸不到头脑了(见附录)。如果真如专家所言,那么动车运行控制系统故障,甚至遭到破坏,一定是此次追尾事故发生的重大原因。
    不论怎样防范,不能不说我国的动车运行控制系统还处在一个“被开放”的时期,侵入这个系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如果这个系统核心部分是copy他国的,那危险性就更大。
    众所周知,任何监控的自动化系统都依赖于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目前,国人的有关“自主创新”多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安全保证自然大打折扣。日本人一直叫喊我们偷了他们的技术,我们不承认。若人家向“被开放”的系统发出一些探测干扰信号,检测一下核心系统是不是人家的,也未必可知。果真如此,且不说对方如何险恶,我们大喊特喊的“自主创新”也就原形毕露了。
    不论网络还是计算机核心知识产权都是国外的,特别是相关的硬件。国内许多计算机界的专家都看不到计算机和网络的核心硬件的重要性,错误地以为“软件什么都能做”。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注重自主研发硬件产品,不注重用国产硬件去有效地替代国外硬件产品,而是象哈工大那样,买了人家的机器人,自己开发了一下程序,就宣称是自主创新了,蒙了国人,也蒙了自己。
    一个系统真正是自主创新,必须在根基上有所体现。象“动车运行控制系统”这样的大系统,为保证安全,核心技术必须是安全的。如果说系统是自主创新的,那么系统的基础指令集合必须是自己的,信息编码是自己的,如果硬件也是自己的,那么安全程度一定很高。要是某一个基础部分不是自己的,又不承认是人家的,那么安全程度没有保障就是必然的事情。
   “山寨”式的自主创新也不是一条安全可靠的道路。“山寨”是学习先进的一种快捷实用的手段,但要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从根基上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构造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踏实”地实现自主创新。国内计算机核心器件的研制跟在国外“主流思想”的后面跑,没有可能真正实现创新,其结果只能为国外厂家创造更大的商品市场,使我们的一切“智能系统”没有安全可言。
   动车运行控制系统要安全,就要实事求是,认真处理好系统,不然更大的灾难也许还在后头!
 
2011-7-27
 
 
【附录】
    根据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的列车时刻表,在台州至温州南段,D3115应该开展D301后面,即使撞,是D3115撞D301,而不是D301撞D3115。为何D3115跑到了D301的前面,是不是调度出了问题?
    2007年4月13日新闻联播曾播报: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闭塞系统可防动车组追尾。在采访中,广铁集团高级工程师陈建译称:就是控制同一条铁路上多列动车组安全间隔时间,信息通过钢轨传送到动车组的车载系统,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
    凤凰卫视7月24日《大陆新闻》节目播出“专家:动车有运行控制系统不会发生追尾”,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舒:我们再来看看这起事故发生之后,有消息说是因为雷击导致动车停电所致,不过本台记者电话采访了铁道部的专家,表示根据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应该发生如此的追尾事故。
    徐瑞华(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系主任):如果按照有机车的控制系统,即使前面的车停了,后面的车能够紧急自动停下来的,不会发生追尾的这个事,它有运行控制系统,前面的车停了,然后所有的系统都能反映出来这个车停了。另外它能让后面的车,后面的车知道前面的车停了以后,即使司机不采取自动的话,系统它自己就会采取紧急自动停下来的,这是设计所有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案也好,控制系统的实现的过程也好,都是采用这个原理的。所以我们叫做绝对保证安全,原来一直讲绝对保证安全,它就是通过这个来保证安全的。
 
 



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399-468860.html

上一篇:信息与计算机(1)
下一篇:谁敢称自己是计算机软硬件专家?

5 许培扬 陈儒军 刘洋 zengfeng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