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经济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ndlight 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三个变量互相制约和发展。

博文

西药中药化,中药现代化系列文章

已有 3865 次阅读 2011-8-1 18:22 |个人分类:知道分子 分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文章, color, 开心, 地图, 丁香园

赵凤光
丁香园斑竹开心豆爸看到我的中药现代化园内地图 200404小结 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在网上沟通了不少,这还是我头一次跟网友比较深入交流专业问题。
又学到了一个词,西药中药化。我还真是头一次关注到这个概念。开心斑竹分享了几篇文章,让人收获不少。特讲转贴汇总到此文。
 
zt 我和豆爸的对话有所删减
 
 开心豆爸 9:07:44
关于中药现代化,您现在怎么看?
windlight 9:09:07
中药现代化还是过渡,终极还是个性化给药。但工具可以标准化,现代化。药为工具,不是目标。可能还是体和用的关系吧

现在的中药标准化,和易用性不错了

但质量控制工作还很多事情要做。
市场感觉也不错
开心豆爸 9:12:02
是啊,中药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还远远不到位
开心豆爸 9:12:55


个性化给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人体的基因的测序?还是?

标准两个字,分量很重
“是不是中医,与用核磁与否无关
关键要看其思维方法,理论架构,遣方用药的思路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核磁只是诊断环节的一个具体方法而已。不涉及整体。 

开心豆爸 9:30:15
中医的发展不在于抱残守缺,而在于海纳百川,吸收科技进步,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开心豆爸 9:33:41


关于中药现代化我也纠结了挺长时间。
现在更觉得中医中药不可分。
有些话题也挺有意思的:西药中药化
windlight 9:35:51
这个说法很有趣,有什么文章介绍吗
开心豆爸 9:36:00
目前主流的研究是:中药作为天然药物的仓库,在挖掘有效成分。
关于性味归经的研究几乎很少人在做
开心豆爸 9:38:43
http://zhongyi.dxy.cn/bbs/thread/1223687?keywords=西药中药化#1223687
岳凤先 提出这个话题近30年。

广西中医学院邓家刚教授新著《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化药中药化
开心豆爸 9:41:17
我买了这本书。虽然只是开始,还需要更多的临床验证,更多中医的介入。
开心豆爸 9:43:15
现在中医药科研挺尴尬的一个方面,搞中药的不懂中医,而同时很多中医不屑于搞科研。中医与中药的脱节,使得两败俱伤。

 
开心豆爸 9:44:22
国内配方颗粒也搞了十几年了,逐渐有些企业慢慢搞出特色来。

windlight 9:55:22
至少最近一年吃中药,感觉包装还是不一样了
开心豆爸 9:57:30
配方颗粒原来是学日本的汉方
有接触过两个企业,康仁堂有点特色
 
中药与西药的未来
岳凤先
中药和西药的未来,笔者之见,可简单概括如下:保留中药优势,克服中药劣势;保留西药优势,克服西药劣势;中西药学终将结合与统一,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中药和西药的如上未来,乃为中、西医药学各自状况所决定,亦是客观要求所决定。

准备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论述。—、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应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应的优势劣势,是探讨中药和西药未来的基础,故先论述。(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科学划定的原则中药和西药分别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故其内涵的科学划定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药物本身要具备相应体系的特征或称相应药物的性能表述,即具相应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相应医学理论使用;第二,药物只有按相应医学理论使用时,才能称相应概念,否则,不能称相应概念。(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及中药概念内涵与其优势和劣势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了确定中药的概念内涵,首先应当明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即具备哪些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才能称作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因为这是确定中药概念内涵的基础和准则,笔者之见,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况,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辩证论治的原则,即确定机体的状况(包括病因、病位和病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或预防措施;若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的状况时(因尚可采取针炙、推拿、按摩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根据机体状况,确定疾病机理—证型,选择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药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又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具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 中药的概念内涵中药概念内涵,应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特征。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Sad1)药物本身性能以中医药学独特术语表述,包括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碱;归经,包括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沉、浮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疏肝平胃、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关系,又考虑药物间的反畏关系等,共同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如上三点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称中药。若不考虑如上基本内容,而是考虑其他内容,进而按其它医药学或其它学科使用,则可不称为中药。总之,具中医药学术语表述的药物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这样的药物才称中药。

3 中药的优势与劣势上述中医药学的内涵及中药概念的内涵已经表明其优势和劣势所在:优势在于,以宏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进而考虑人体的平衡即健康状况,其宏观到将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放到宇宙大环境来考虑人体平衡,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和心理因素,故所涉及的可变因素更多,更符合整体客观情况。所以,在防治疾病中,呈现着整体的准确性。例如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药物较少呈现对人体的伤害,即毒副作用小。劣势在于,对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从微观知识角度认识的缺乏。从物质角度看,不仅未达到分子水平,甚至细胞水平亦未达到,故对人体局部病变尤局部急性病,中医药学常呈力不从心之状。至于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微观指标表示的疾病,中医药学简直处于无能为力之状。如此,充分表明中医药学及中药的微观精确性差的劣势。简言之,中药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

(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及西药概念内涵与其优势和劣势1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了确定西药的概念内涵,首先应当明确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即具备哪些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才能称作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因为这是确定西药概念内涵的基础和准则。笔者之见,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所见)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表示机体的状况,并以此作为诊断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若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的状况的话(尚可采取非药物手法如手术,物理疗法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变化的针对性而选用相应药物,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外因对机体的作用,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具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则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2 西药的概念内涵西药概念内涵,应具备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特征。

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Sad1)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学和化学性质来表述,如是固体或液体,是酸性或验性,水可溶或不溶等。(2)药物功效则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微观指标表述,如降低血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血醣、抑制细菌、增加白细胞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主要考虑各药间的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氧化、成盐等。至于生物活性,则主要考虑各药各自作用结果(包括拮抗和协同作用),而不是按一个功效整体使用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如上三点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故称西药。若不考虑如上基本内容,而是考虑其它内容,进而按其它医药学或其他学科使用,则可不称西药。总之,具西医药学或称具现代科学微观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这样的药物才称西药。3 西药的优势与劣势上述西医药学的内涵及西药概念的内涵已经表明其优势和劣势所在:优势在于,以微观的现代科学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微观到很高程度,药物的物质基础可达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药物的作用表述可用微小电变化,微小化学变化,微小组织形态变化的相应指标,故临床用药时,对局部疾病表现较高精确性,呈现较好治疗效果。劣势在于,对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从宏观知识角度认识不够,甚至达到不予考虑的程度,例如人体感到发冷,喜热饮等,此乃为人体状况的反映,但往往在用药时不予考虑,故难保障临床用药时对人体整体的准确性,这乃为西药毒副作用难以避免的根源所在,充分表明西医药学的宏观准确性的劣势。简言之,西药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

二、中药现代科学化是时代的必然中药现代科学化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说,未来中药将是现代科学化中药,如此,才能保持优势,克服劣势,适应现代人和法规的需求,同时,中药及中医药学自身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1 以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构成时代特征的主体近三四百年,尤其近百年来,以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得以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主宰或影响着医药学及药物,更左右着人们思维和对客观事物包括对医药学及药物的认知和接受。在此顺便提及,近几十年出现了以宏观知识为内容的现代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等,但尚未构成人们知识的主体和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依据,尤其在医药学领域甚至尚未得以利用。故所指现代科学仍然是指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而构成的时代特征。

2 时代要求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中药,就要面对现代的人和现代的药用法规,而现代的人,其知识结构的主体为现代科学,即从微观知识方面来认识和接受中药及中医药学,可见,现代人对中药的宏观优势不能认识,能认识的药物只能是微观知识表述的药物,而此又为中药的劣势,故中药面临的是难于被现代人认识和接受的状况,其优势也就难于发挥,故中药为了发挥自身优势,就必须克服自身的微观劣势,即再获微观优势,可见,必须实现现代科学化,此为时代要求之一。时代对中药要求之二,就是对现代用药法规的适应,而现代用药法规的制定,则以微观知识为依据,故中药延续到今天,若再仅为宏观优势,那是难以被现代药用法规承认,面临非法状况,故应再获微观知识,实现现代科学化。

3 中药及中医药学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亦要求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中药及中医药学自身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就包括着不断吸收同时代其它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以往为宏观知识罢了。正是在宏观知识的范畴内,达到较完善的程度,若想再取得较大发展,仅在宏观知识范畴内,看起来,困难较大,近三四百年,中药及中医药学发展迟缓,尤其在中药方面更加突出。表现在现今临床用药方面。几乎难以与三四百年前没有较大区别,如此表明,中药及中医药学自身若欲取得较大丰富和发展,应当吸收微观知识以克服微观劣势,即应当实现现代科学化。

4 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为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对中药应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包括化学,药理学,临床学,制剂学等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具备现代科学的微观内容。但应注意,将中药研究成具现代科学内容的药物,更具体讲,如西药样药物,是不是就是现代科学化中药,换言之,将中药研究成西药,是不是就是中药现代科学化?前已述及,西药仅具微观优势,不具中药的宏观优势,丢掉中药宏观优势的现代化,显然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如此,就摆在前面的一个问题,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是什么?即一个药物具备哪些基本内容,才能称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之见,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当仍具中药优势,同时克服微观劣势,即再获得微观优势,故具体标志为Sad1)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即仍为中药;(2)对中药基本内容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物质基础达分子乃至更小物质单位的表述;生物活性则达到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微观指标和术语表述。如上(1)(2)两点,缺一不可:若缺(1)则不为中药,无从谈起宏观优势的保持;若缺(2),则仍为现有中药或称现状的中药,仍属微观劣势,只有(l)(2)均具备的药物,才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对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两点标志,还可作进一步表述:其物质组成清楚,即明确其组成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作用,即可针对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的疾病而使用(又可理解为能针对西药学概念的疾病而使用),又能针对中医药学的病征和证型来使用。换言之,用中西医结合的术语讲,未来中药将是对病又对证而使用的药物,如此状况的药物,能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又克服其微观劣势,即又获微观优势,从而能准确与精确地来防治疾病。5 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主要途径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从字面就可理解,中药加现代科学,即对现有中药按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而研究,就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一般来讲,应当如此,此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具体如何研究,此处不再多述。应特别指出,客观运作,却非易事。以人参为例,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的化学研究,历史超过百年,化合物已确定百种以上,但其现代科学的物质基础,尚不能说已经确定,表现有二Sad1)不断有新化合物陆续发现;(2)已知物再混合,还不能等于人参。人参的生物活性研究,仅从药理学角度而言,所见人参专著所引文献,

其数达几千篇;研究历史而达百年:不断有其新作用报导,如此可见,其生物活性仍不能达现代科学化。人参如上情况,固然与已往未从现代科学化角度进行研究有关,客观亦非易事。再以人参为例,为研究清楚人参所有成份,从植物化学发展水平看,是可能做到。但若真正运作,实有困难之处。如人参所含多醣类,蛋白质类等大分子,研究清楚其化合物种类和数量,诚非易事。再从药理作用研究讲,人参的中医药学功效,主为性温和补气,而这两个方面均指对全身作用的反映,若从微观进行研究,势必涉及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如此工作量将很大,总之,从现有中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决非易事。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除从现有中药这一途径而研究外,是否还能有其他途径?为此,先看下表:现代科学化中药具中药基本内容具现代科学内容现有中药具中药基本内容缺现代科学内容现有西药缺中药基本内容具现代科学内容  

如此表明,若使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保留所具内容,研究确定所缺内容,则均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两大途径———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从现有中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之难,已为上述。从现有西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际是研究确定现有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那么它们也就成了中药。笔者于1982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题,公开发表西药中药化论点,即研究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的过程和结果,称作西药中药化,此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另一途径。关于西药中药化的相关问题下述之。

三、西药中药化是克服西药劣势的最佳选择未来的西药,应当是在保留微观优势,又克服宏观劣势,即再获宏观优势的药物,从而达到能被临床精确而准确使用的药物。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笔者之见西药中药化为最佳选择。1 西医药学克服西药劣势的艰难性分析西药劣势的突出表现:毒副作用突出;新要研制困难,即周期长,花费大,又具毒副作用。为此,西医药学做了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在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自身,即以微观知识为基础。换言之,在于宏观劣势。西医药学若欲从微观知识角度克服西药劣势,势必需要对西药在机体内的作用作广泛的微观认识,进而总结出宏观内容,使得宏观劣势得以克服,即再获宏观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人们现时对人体整体的微观认识还很不够。这从多方面可以证明,例如,很多疾病的病因从现代科学角度尚不能认识,更确切地讲,现代科学尚不能解释很多疾病的病因。在此情况下,若想使西药对人体作用的微观各方面均得以认识,可以说是很难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故从西医学理论体系自身来解决西药的宏观劣势,类似于人们自己想提着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的艰难。然而客观上又要求西药克服其宏观劣势。

未来西药如何才能达到如此要求?只能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来寻找办法,起码现今是只能如此思考和操作。

2 西药中药化是克服西药劣势的最佳选择西药的宏观劣势克服,中医药学是可担当此任的。根据在于Sad1)中医药学及中药具宏观优势;(2)中医药学和中药与西医药学和西药,都是用来防治人体疾病的科学和药物,两者具有内在的共同性。据此,自然会引出如下思路:若能使西药亦获得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西药也就具备了宏观内容,而获得宏观优势,微观劣势得以克服。而正如前述,令西药在获中药基本内容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笔者称之为西药中药化。鉴于西药已是法定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中医药学再给予其中药基本内容的认识和确定。对此,中医药学是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尤其今日的中医可在医院进行研究,更具很多方便之处,故西药中药化是克服西药劣势的最佳选择。3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在前述中已有所提到,更在笔者以往相关文章中作过较详细论,为了此文的完整性和给新读者以方便,此处再做简要性论证,西药中药化是可能的。第一,从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即均是用来防治人体疾病的药物,故两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从历史上看,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就包括中药品种的增加。新中药来源有:非药物物质或其它医药学的药物,如蒙药,印度药;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如砒霜,冰片;混合物或单体化合物,如砒霜即为三氧化二砷,冰片即为右旋龙脑。如此表明,连不是药物的物质都能被中医药学吸收为中药,即能令其具中药基本内容,显然,作为临床已在使用的西药,是完全可能被吸收为中药,即中药化。第三,从反证上表明,西医药学能吸收中药为西药,说明中药和西药具有共性,可见,西药亦应能被中医药学吸收为中药。近代,在此方面作了多类研究,包括中药的部分成分乃至单体化合物,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均可被吸收为西药,故西药亦能够中药化。第四,从实践上证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本世纪初期,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有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之性能,用来治疗外感风热之病证,且组成阿斯匹林石膏汤用于临床。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载有姚正平医师关于对考的松的中药性能认识,“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种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笔者于1982年发表西药中药化论点后,陆续有具体西药的中药性能研究结果报导,且较多是临床研究结果。例如,利血平;性凉味甘,归肝肾经,具平肝熄风功能,临床表明,用于肝阳上亢高血压,具效;用于痰浊内阻高血压,不效。再如,头孢拉定;性味为苦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清热解毒功能。临床表明,用于实热证细菌感染者,具效;用于虚寒证细菌感染者,不效,且易致菌群失调的二重感染。总之,西药中药化是完全可能的,从而使西药再具中药基本内容,克服其宏观劣势。4 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对药物性能、功效、毒性的研究确定,一般程序是先做动物实验研究,再过渡到临床研究,最后确定之。但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若依此法来确定西药的中药性能、功效、毒性等基本内容,则具很大局限性,乃因现今与中医临床一致的实验动物模型鲜见。当然,此类方法不应完全排除应用。但也只能供作参考。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应当是临床研究,乃基于如下两方面情况:第一,中医药学对中药基本内容的确定,历来是由临床研究来确定的,即根据药物对人体作用情况来总结,归纳确定,如对寒证有效,对热证无效或致毒性,那么此类药为热性。其它亦然。

第二,西药已是法定药物,可在临床使用,在使用中进行研究,显然应允许。故具体研究方案和方法为:按西医药学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并根据西医药学理论和西药基本内容,选择相应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在用药前后,均给患者进行中医药学诊断,那么,此西药所致中医临床诊断的变化,则是其中药性能、功效、毒性的反映,据此可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使达中药化。前述的利血平,头孢拉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则是如此研究确定的。即利血平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于高血压患者,客观仅对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头孢拉定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于细菌感染者,客观仅对实热证细菌感染者具效。如此,则使一药又获中药基本内容,即又获宏观优势,克服了劣势,增加使用的准确性,预防或根本避免了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危害。西药中药化研究,使西药展现出美好的未来,相应意义却是多方面的,此处不准备详述,仅作如下提示:具现时和长远意义;具实践及理论意义;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具医药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一句话,为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人类再做新贡献的重要所在,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声望的重要一举。

四、中药学与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从前述的二三两部分的论述,已经表明中药和西药的结合与统一。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即现代科学化中药,体现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西药中药化,即中药化后的西药,体现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故均为共同内涵的药物,呈现着结合与统一。为深刻认识中药学与西药学结合与统一,故从第一部分的角度,再做些论述,即中药学与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1 中药学和西药学是能够结合与统一的今天,中药学和西药的各自存在,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认识的结果,即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分别认识药物的结果,但无论如何认识中药和西药,却具如下事实: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正如前述,中药和西药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正是此基础,中药学和西药学终将结合与统一。2 中药现代科学化的实现,就是中西药结合与统一的到来中药现代科学化后,则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和现代科学的微优势,达到准确性与精确性的统一。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另一途径,则是西药中药化,中药化后的西药,同样具备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和保留西药已具的现代科学的微观优势,亦达到准确性与精确性的统一。可见,中药和西药在未来均可称作现代科学化中药,故中药的现代科学化内容,正是包括了现有西药的现代科学内容,从而体现着中西药的结合与统一。

3 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这从前述内容,已经充分表明,此处再从认识论和辨证法角度加以阐述。中医药学及中药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及西药的优势在微观,认识论和辩证法表明,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则用来阐述宏观,但决不能包括和统帅宏观。可见,具有宏观优势的中医药学及中药,必然作为中西药及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此种哲学和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能得以表明,将中药研究成西药,尽管从表面看,现有中药又具备了现代科学内容,呈现着微观优势和使用的精确性,但因失去宏观优势,使用却难保准确性,又呈现了西药的弊端,如毒副作用的突出。

若将西药中药化,即研究西药而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则能在保留微观优势的同时,又获宏观优势,呈现着精确性与准确性,可见,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是中药医学。至此,本文已可结束,因为已经论述清楚中药和西药的未来:保留中药和西药的优势,克服其劣势,最终实现二者的结合与统一。具体讲,保留中药的宏观优势,克服其微观劣势,实现途径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保留西药的微观优势,克服其宏观劣势,实现途径的最佳选择是西药中药化,最终使现有中药成为能准确而精确使用的药物;现有西药成为能精确而准确使用的药物。

正是由于未来中药和西药,均为宏观与微观优势兼具药物,能成准确性与精确性共有药物,中西药及中西医药学得以结合与统一。
如此的中药和西药的未来,尽管终将实现,但现今在走向中药和西药未来的道路中,还存在很多误识,故有必要使此文再作延长,即再讲如下的第五个问题:五、中药和西药向未来发展过程中应澄清的几种误识现在有些误识,正在阻碍着中药和西药向真正的未来发展,对此,若不澄清,中药和西药真正未来的到达,将会延缓。现择几种主要误识,加以剖析,以达澄清。促进中药和西药真正未来的早日达到。1 西医药学是标准医药学,西药是标准药物。西药是标准药物是基于西医药学是标准医学的观点,此种观点,虽然鲜见明言,但多方面的表现,却是基于此种观点。

首先,认为西医药学是先进的医药学,在医药卫生、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标准是依西医药学相关内容而制定;第二,西药为标准药物,只有将中药研究成西药,才是正常,才是方向。据此观点,在新药研制认可方面,即新药评审内容方面,只有将中药研究成新西药的内容要求,而无将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内容要求。如上的认识或称观点以及实际表现,实在是对中西医药学和中西药的误识。此类误识,近些年在中西药关系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之所以称视西药为标准药物为误识,正如前述,中药和西药各有优势和劣势。如此的误识,势必仅承认和坚持西药的微观优势,而不需克服宏观劣势;对中药则重视劣势的克服,而不顾宏观优势的保持,结果只能是中药和西药真正未来的不能实现。

现今,从中药及中医药学来讲,危害更大,以西药为标准药物,将中药研究成西药,势必致中药临床无药可用,(因西药尚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导致中医药学的消亡。那种一边讲中药重要性,一边却将中药研究成西药的作法,实质是从中药角度来消灭中医药学。不管具体人的主观愿望如何,只要如此作为,客观效果定然如此。2 微观知识构成的知识体系才为科学微观知识构成的知识体系才为科学,此种观点本身就是对科学的误识,更是视西医药学为标准医药学,视西药为标准药物的误识的理论基础,因为西医药学和西药是以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为基础。

微观知识构成的知识体系是科学,宏观知识构成的知识体系同样是科学,按现代观点,一门精密的科学必须备三条标准Sad1)正面精验累积;(2)概念陈述的单一性;(3)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仅符合(1),则为原始科学,仅符合(2)(3),则为伪科学。正面经验是任何知识体系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科学是应能重复和验证的。这一点中医药学和中药是极为突出的,翻开中医药学典籍,几乎记载的都是如何用药物(尚有其他方法)治好疾病的内容:实践中药物的作用如地黄滋阴,人参补气确能重复和验证。陈述的单一性,中医药学及中药亦很突出,每种概念是有其限定内涵的,例如药物的寒性或热性,疾病的热证或寒证,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等,均有特定内涵。至于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系统化,中医药学及中药更是具备。因为中医药学有理论,有实践;理论指导贯践;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问题,德国学者M波凯特(ManfredPorkert)曾言“中医—让我说出来叫你们大吃一惊———除了还有一点原始科学和伪科学残馀外,大部分属精密科学。”

可见,以宏观知识构成的中医药学及中药,是科学和具科学性的药物。宏观知识或微观知识构成的相应知识体系均为科学,即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均为一门医药科学,各有优势与劣势,这才是正确的认识,才有真正的中药和西药的未来———准确性和精确性共具药物。3 中西医结合是中药现代化必由之路所谓中医结合是中药现代化必由之路,这就意味着中药现代化应当在中西医结合之后,如此认识,恐不尽然。在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应当是医学和药学两大方面有机结合,两者关系应当是即有区别,又密切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医学是以人体状况的认识———诊断及药物的选用为主要的对象;药学是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于药物功效确定及制备;关联在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决不是彼此可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如此可见,中西医学结合可促进中西药学结合的实现,决不是中西药学结合一定要等到中西医学结合后才能做起。正是中西医结合是中药现代化必由之路的认识或称观点,那么,中药现代科学化的单独研究工作可放后,形成今天中药现代科学化滞后的局面,不能不说与此认识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今天的中药和西药仍处各自优势和劣势状况,没能出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药物。好在现今中西医学结合取得了较大进展,即达辨病与辨证结合诊断,呈现着微观优势与与宏观优势的结合诊断。如此,要求与此相适应的药物,促进中西医药学结合。如果当初不是如此认识,即中药现代化必由之路为中西医结合的话,中西医药学结合会早日实现的。客观讲,若中西药结合先行,可能更利于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因为药学较易于研究,同时基础较好,药物的功效,客观表述着医学内容。未来中药和西药具备宏观及微观优势后,势必促进中西医学结合,最终实现中西医药学结合。

4 中药是天然药物,故中药毒性小首先应明确,药物是指制剂,制剂前的与药物相关物质,只能是原料。再者应明确,天然药物乃指药物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动物,植物机体制备,或者为宇宙自然存在之物,如矿石等。最后应明确,由天然产物再制备的物质,并不能简单再称天然产物。根据如上共识,再看中药到底有多少是天然药物。中药制剂由中药饮片制备而成,中药饮片由中药材或称中药生药制备而成。很多中药饮片是由中药材经热、水、酸等处理而得,处理过程会发生成分的改变,如熟附片是附子制备的生附片加热加水处理而得,内中产生乌头硷的水解,故熟附片不能再简单称作天然药物。更很多炒炭类而成的中药饮片,显然更不为天然药物。由中药饮片再制成中药制剂过程中、更多还会发生内中成分的变化,不为天然药物了。真正是天然药物的中药,仅剩如麦冬口含,生附片及生大黄片等的直接使用者等为天然药物,为数极少;故不能由少数中药为天然药物而统称中药为天然药物,还是如前述,中药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之认识为宜。视中药为天然药物。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则不必再顾及其优势保留及劣势克服,更不会想到将人工合成的西药再中药化,使之再获宏观优势,克服微观劣势,即不会有中药和西药的真正未来。至于中药毒副作用小或少而归于中药为天然药物,更非事实,纯属误识。上述中药为天然药物,以属误识。中药毒性大小,乃由中医药学理论决定,按中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使用,则毒副作用小或少,否则,则不小或少。例如桂枝,本为毒性小之药物,但有“桂枝下咽,阳证以亡”之谓,因此为热性药,若用于阳证,属不对证,毒大。在此特别强调一下,当今在很多情况下将中药当西药用,而不顾中医药学理论而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所出现的毒副作用,都归罪于中药,是不公正的,客观乃为西药毒副作用。正是这种归罪,使人误认,避而不用,限制使用,此况多有报道,如此难有中药的真正未来到达。5 其它误识还有很多,如中药科学化,中药能卖出去的国际化等等,不再———列举和剖析了。小结几句,结束此文:中药的优势,在于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中药的劣势,在于技术方法———现代科学;西药的劣势,在于其理论体系———西医药学。未来的中药和西药,保留现有优势,克服现有劣势,达到宏观与微观均具,准确性与精确性并有的新型药物,实现结合与统一。未来中药和西药的结合与统一,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前提是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故可预见,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药学,将是中药学占主导地位的药学,此乃为中医药学在当代再对人类健康和世界医药学做出新贡献的重要所在,进而成为大大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的扬眉吐气之举,此为中国医药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任,任重道远,愿与同道携手共进。

原载《台北医学大学药学系迎新专刊》药学专栏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542-470736.html

上一篇:数据有效性范围 看动车事故 再看科学可以做什么
下一篇:药剂学泰斗顾学裘教授去世享年100岁

1 金小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