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与往事相拥而行 之 导言:不堪回首的往事 精选

已有 6556 次阅读 2011-8-9 14:4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生, 概率论, 故事, 好友, 火车站

   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之感慨一:

    我的大学是一段很是不堪的岁月,不堪到......这次南农大图情老三届聚会的成员中,甚至包括所有南农图请86,87和88级的学生,除了一个上学期间去世的同学,只有我是没有拿到学位落荒而逃离母校的。至今还记得父亲给我买了一个很洋气的皮箱,装上不多的行李,满怀期冀地送我上大学的场景,至今也还记得,在那个大雨瓢泼的七月初,除了一本概率论,我把所有的书都卖了,再把所有的行李装进那个皮箱里,我自己把行李搬到楼下,恰遇同寝好友的男友过来帮她收拾行李,看到我独自一人抗行李吃力的样子,便从我的肩头接过行李,要送我一程,外面的雨太大,他于是放下行李,说稍等一下,等雨小一点,他再送我。但我似乎已经不能在此校园里多呆片刻,便自己一个再次背起行囊,便要往雨里冲,好友的男友看我坚决的样子,不由分说,从我肩头抢过行囊,冲进雨里,我便跟上他去了北餐厅,办了托运的手续,再顶着大雨,一刻不停地走向火车站,迫切地把那段过往,丢进身后,丢进大雨,让大雨把所有的故事都冲刷得不留一点痕迹......
     可以想见在此后的岁月里,我是多么不愿意再回首这段往事。那时候,没有心思学习,引用班主任屈老师的话说:那时候的学生没有人不及格,我记得因为成绩的问题,我找你谈过话的,你说你不喜欢专业课,你要写作,搞创作,但却一直也没有见你动笔写.....班长20年后,还记得我有很多门课不及格,我说我就英语不及格,他说,英语课上了好几年,你次次都不及格......而且,我其他的成绩也都不好,似乎也没有把成绩作为自己的力量所在,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退学又损失巨大,未来更加不确定,所以,就这么混着,各门功课都勉强混个及格而已,成绩在班里是倒数第一。记得考完侯汉清老师的《索引法》后,侯老师来我们宿舍玩,他说,大家这次都考得不错,连你也考得不错。这个“连...也”语气,可以很清楚地说明我当时的状态。四年时间,如是混下来,丝毫没有成功的痕迹,大家难免把我和蠢笨联系起来......如果告诉大家说,我自小便因为聪明过人而闻名遐迩,我相信我大学同学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那时候,总想把心寄托在一个踏实的地方,于是,便一次次陷入爱情,却总是一次次地失恋,心总在某个地方荡着,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彻底地迷失在孤单又无助的行程里。至今还能记起父亲离开后,独自行走在偌大的校园里,在拥挤的人群中,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由此而在心里油然而生那种恐慌,让我很长时间都举止失措。加之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迥然差异,让我和过去完全割裂,走向一个未知因而充满恐惧的世界,加之城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完全不同,让我在新的世界里完全无所依存......我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甚至不敢开口说话!起初的时候,我还企图学习普通话,但看到别人流畅地用普通话对白,自信心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霎时就没了踪迹,于是,我就在半自闭的状态中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融入到班级生活中,20年后,同寝的还说我那时候如独行侠一样游离在宿舍和班级生活之外。他们可能永远都体味不到他们所给我的心理压力,我企图在外面的世界里找一些安慰和力量,那时候,年轻而又敏感,也正在是爱的年龄,独自一人行走,总能碰见一些别样的风情,邂逅过很多人,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似乎都有可能演绎成爱情,所以,那个年龄,似乎转角就能遇见爱.....第一个邂逅的人,是在溜冰场上,名字好像是邵玉树,回到宿舍便用我蹩脚的普通话和同寝的同学说,同学听成少一竖,于是,此后,我认识的种种人物便有了一个序列:多一横,加一点的等等就这么加起来,虽然这些人,这些故事都没有怎么演绎,但却打开了我和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我至今能记起少一竖拉起我在旱冰上起舞时那种流畅地感觉,而多年以后,一个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里,仗着滑过旱冰,便勇敢地穿上冰刀......可惜,“你不是在哪里滑到了,就是滑倒坐在这边的冰上......”北方那些看到我滑冰的同事总是这样描述我的滑冰......独自一人行走,怎么也走不流畅,而有人那么不经意地搭住胳膊,那么不经意得带你走过,即便再黑暗的前路,似乎都有了勇气可以前行,有了美丽可以欣赏和留恋......有时候,那么美丽往往就是那么一点点扶持的,那么一点点相助,而无关乎过去、将来。
    但这拿不上台面的故事,确实增长过我的信心,虽然我此后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些人,或者即便遇见,我们也不再认识,但他们缓解过我很多压力。对适应城市生活,曾经起过很积极地作用。虽然这些并没有帮助自己提高成绩......说来大学生活主要还是学习,我印象中,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我们班的学生,都绝顶聪明,是南农把各个省报考南农的第一名都划拉到这个专业来了......那时候,大学入学率在5%以下,天南海北又是热门城市,能进入这么一个城市这么一个专业......该是多么优秀。但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真正在学习,我们已经感觉到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有很多事情,我们可能努力一辈子都赶不上,比方那嘹亮的歌喉,比方舞台上曼妙的舞姿所展现的自我,以及那种美丽所给你的冲击,所给你的诱惑,而你可能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你是怎么样的为这种得不到美丽而绝望过,你心里是如何地缺憾着.....学习并不能弥补这种缺憾......当然,别人可能并不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不努力学习.....典型的表现是那时候,大家都在抢教室后面的座位......而我那时候,什么都落后,连抢座位这种事情都不占先,总是最后一个走进教室,而其时,教室只剩下第一排的座位了......那时候也没有别的消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不上课似乎便没有别的事情做,我只能坐到第一排,可惜那时候实在没有心思学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心神不安,难以安定下来,经常失眠......老师的讲课声就似乎是绝妙的催眠曲......我于是就在老师的讲课声中,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入睡......所以,尽管那时候学习不好,各位老师都对我印象深刻 :=)
    那时候几乎没有认真学习的,但大家好赖都应付得很好,上课记笔记,考前起码有笔记看,心里怎么也踏实多了,而我的笔记总是不全,平时几乎不看书,不学习,只是考前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地借笔记,......而那时候,大家都在用笔记,很难借到......就有多少,背多少,第二天照猫画虎,写到答卷上,尽管考试大多数都过了,总没有别人考得好。
    .......
    这就是我不堪回首的大学生活......20年后,班团支部书记说:那时候全班同学就你不像搞学问的,结果还就你搞出学问来了。班长给当时的老师现在的院长说,从刘玉仙身上,就可以知道你们的教育有多么失败。是啊,从当时英语怎么也考不及格的学生,到现在组建了包括英国和比利时三个国家几家世界著名机构著名业内人士在内的跨国研究小组......从当时专业课最不好的学生, 到现在几个声誉很高的著名刊物的评审,敢在评审时,给业内在Nature上发表文章的人署名文章说,某某观点你没有阐述清楚,并又矛盾冲突,请大修的论断,而这一论断还被作者所致谢......20年,20年的努力,足以改变生活,足以把自己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尽管当初的差距曾经让我无所适从。尽管,不堪回首,但毕竟是自己曾经生活的一部分,那其中的种种缺憾,也许正酝酿着某些成功的影子......直面过去的失败,是需要很多勇气和力量的,而只有鼓起勇气和力量,直面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前行。与往事相拥而行,不管往事有多不堪,或者有多辉煌,都是真真实实的自己。
    同学20年聚会过去,有些时日了。之前,我曾写过一篇因你而聚集的动员令,后来因为忙,没有写完,一直存在草稿箱里,没有挂出来。同学聚会后,有很多感想,也因为忙,没有记录,现在科学网上正在热议寒门子弟的机遇问题,我终于决定开始写这个系列,并不是验证我们的教育有多失败,而是想要说,因为机遇和努力的不同,人生境遇会有多大的不同;而所有的境遇,都是基于往事,不管豪门或者寒门,不管农村乡野,还是城市闹区,打破命定的归宿,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能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当然写这篇系列博文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推出:

与往事拥而行 农业情建发展过程

与往事相拥而行 牌意人生

    毕业20周年聚餐时,给当年的很年轻的老师敬酒时,老师说,刘玉仙啊,我不知道你恨我不恨我,你知道吧,你当时考试的时候,是我送你及格的啊,没想到这么些年你做得这么好,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给你写个传记,刘玉仙,你一定要好好做,做得更好,让我更有理由给你立传.....刘玉仙做得不好,不过,老师的鼓励和期望却记住心间,即使我最终并没有成为那个值得老师来立传的学生,但学生一定会努力.....为了表示尊敬,也为了激励自己,我先在这里给老师先立个小传......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5715-473440.html

上一篇:科学计量学从学界rolling out
下一篇:留个纪念: 发表文章的稿费汇款单

36 武夷山 刘立 曾新林 许培扬 王芳 曾泳春 刘晓瑭 逄焕东 李学宽 赵明 武京治 朱志敏 王启云 柳东阳 刘艳红 傅云义 黄锦芳 孔晓飞 曹建军 李宁 赵星 靳宗振 段明 张玉秀 张慧 吉宗祥 罗帆 陈湘明 章成志 姜宏斌 刘光银 yangzhenlei0511 niming007 neilchau sunlower20 goudan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