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songca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gsongcas

博文

蒲慕明的一段指导学生的故事

已有 1584 次阅读 2011-8-11 10:17 |个人分类:共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故事, 蒲慕明

最近关注蒲慕明,是因为他如同清华的李亚栋一样,是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和团队领导。中国做科研的人才很多,但是自己成功,学生也能成功的不多,尤其是官僚体系淹没了不少人才。科学文化、实验室氛围环境比人才、资金更加重要这一点我尤其感受颇深。关键在于导师,那么,蒲慕明如何指导学生的?下面这段文字是他的学生讲的: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dogma是教课书已经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你要能够打破它,证明是错的,就很了不起。 这与上面讲的是对应的,一个是能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另外是打破一个旧的观念,就是说我要提出反对意见,原来的概念有问题,对它提出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举一个例子,我在90年代做博士后时,受了蒲慕明先生(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外籍所长)很大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 我在做博士后时受了他很大的影响,今天讲内容很多都是来自于蒲先生的影响。我就是从他身上学了非常多的怎样做好的科学工作,他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举个例子,我去美国没多久,实验室来了一位俄国的博士后,他是学物理的。当时实验室的仪器大家都占满了在用,他没有仪器做实验。所以蒲先生就拿了一本教科书让他看看,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同你讨论课题。 他说我是来做实验的,来做重大发现的,你怎么让我看教科书,还是给我一个题目做实验吧。蒲先生说,你有什么题目,他说我问你呢,你是导师,你要告诉我做什么题目。蒲先生说你没有题目,那你来干什么?那就这样吧,你看看教科书,看看哪里有错,自己想个题目。 然后蒲先生拿了一本《细胞生物学》给他,让他找错,三个星期后再谈。结果他天天在看,三个星期后蒲先生与他谈,问他看出什么来了没有,那位博士后说,我看是全对的。蒲先生说,教科书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要去相信权威,其实教科书上每一个概念,都是基于一到二个基本实验或一二篇文章。你要想不出来的话,那我来给你想。大家都知道神经细胞的轴突,会生长出来,一个中学生就可以想象的问题,你要神经细胞越长越长,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大家知道细胞有细胞膜,神经细胞要长,肯定要有细胞膜加进去,那细胞膜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上讲,在长的时候,细胞里面有囊泡,这囊泡上面有膜,当囊泡到达轴突最前端的地方,它一融合fuse,膜就加上去了。也就是说膜是在轴突最前面的地方加上去的,这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蒲先生说,这个定论在教科书上就凭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实验,说是看到膜是在轴突最前面,囊泡一fuse就加上去了。我们可以试一下这种观点是不是对的,然后浦先生就给了这位博士后一台给中学生看的,很差的小显微镜。这位博士后就把显微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拿了一碟培养的神经细胞器皿看。看了大概一两个月,看完以后他就开始写paper, 我说你有这么容易吗?然后再过了三个月左右,拿了台好一点的显微镜,加了荧光打一打,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真的就准备投稿了。我说你准备投那里,他说Science,我说就这玩意儿也可以投Science吗?他说是蒲先生让我投的。再过几个月,他说我的paper接受了。这下我傻眼了,在这样的显微镜下看看写出来的文章居然会被Science接受? 请你给我讲讲,为什么这种工作可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这是一个神经细胞,这里是细胞核,里面有囊泡,过去教科书上说囊泡在轴突最前端融合,轴突就变长了,越长越长。他说在细胞培养皿里面有灰尘样脏东西,有时候灰尘粘在轴突上,你可以找到一个轴突上这里粘一个,那里粘一个,要是膜的囊泡不是在最前端融合,而是在两个灰尘点之间融合,那么两个灰尘点间的距离也可以增长,他每过五分钟去量一量两个灰尘间的距离,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增大了。后来我想了想他为什么会发表在Science杂志,主要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不是说教科书上的不对,而是也有例外。”
 
可以看出来,蒲慕明院士的指导思路是按照他在很多讲话中说到的一样,回溯式的研究方式(我的帖子里面有分享的他的相关资料)。性格决定命运,理念决定成就。我想不同导师,不同个人,有不同的风格,指导思路,如果思路一直就是停留在要求学生勤奋工作,看的就是加班时间,那么可想成就的档次了。就个人而言,不断地吸收新的、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才能有所成就


https://m.sciencenet.cn/blog-482727-474063.html

上一篇:理念决定成就

3 王振亭 施泽明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