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人生转瞬即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123xq 游走于学术边缘。

博文

非符号意象的认知功能(二)

已有 3101 次阅读 2011-8-13 18:13 |个人分类:哲学片断|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人类认知的“具身性”(embodied),反讽了所有的二元论。因为涉及到身体的认知功能时,现在已经很明显不能够将之简单地归结于类似计算机的人工智能的模仿,那么也就无法用任何简单或是复杂的所谓“算法”进行功能模仿或是替换。这有点类似于塞尔对“中文屋”思想实验的解释和对批评的回应理由。但是塞尔的自然主义仍然是模糊的,特别是在对于认知具身性的解释力方面。
如果把个体认知的历程还原到原初语境,那么,非符号意象的地位与作用便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首先,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人首先或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动物,个体所有的认知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借助于外力的激发。这种外力就是其周围的环境的刺激,使其产生交往的欲望、冲动。其次,个体生存的本能,或许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会有调动自身认知能力的力量,这种调动,既包含有简单的复制与模仿,也包含有自身的创造,比如,初学人言的婴幼儿会冒出一些“成年人”无法想象甚至无法理解的“话语”,表现为似乎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独创”绝大部分会被包括创造者自身在内的所有的人遗忘。
另外,如果仅仅通过简单的模仿就可以获得认知能力,那么如何解释意义的获取与创造?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2774-474850.html

上一篇:我们的道德怎么“沦丧”了?
下一篇:饭碗学术:知识的悲剧?

1 贾利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