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另眼看寒门贵子 -- 谈寒门成才的两大障碍 精选

已有 11519 次阅读 2011-8-14 23:09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另眼看寒门贵子  -- 谈寒门成才的两大障碍 

不小心评价了王老师的博文,《寒门弟子发奋读书是改变现状的上策》,实在是自己的感触,因为读书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书读多的人,往往有范式的束缚,成功的机会反而小,读书人更容易在社会上碰壁,这也是个人观察体会的结果。 

二十多年前,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些失望。本专业的我和同学们都是来自小地方或农村,没有一个大款,全都是绝对的寒门。20多年过去了,同学们都在打工,都是社会主义大厦的一根螺丝钉,忠实而可靠地执行任务,我实在看不出我们所接受的大学教育的好处。上大学之后打工和不上大学直接打工,有什么区别?上大学就算成才了么?要是在美国,像我们当年的理论水平和现在的经验优势,如果再有制度上的优势,早就跳出去独立单干了,研发产品、推广技术、开办企业、开创制度、组织协会、操纵市场、长袖当歌、相望于江湖。可是同学们(或者说出身于寒门的大学生)当中一个突出的也没有,办企业的一个也没有,成专家的也一个也没有。是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外加社会影响力把我们定型了。有工作,就算成才了么?有收入,就算成功了么?这就是寒门出贵子的困境所在,因为没有定义好什么是成功。拿科举制度来比照高考,当然会得出“寒门难出贵子”的结论。 

我对王老师的博文的评论,正是看中了一点,寒门弟子如果发奋读书,努力与“豪门”竞争,那么他的缺点一定会更加明显,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却努力在别人的优势领域去竞争,效果相当有限。书读得再多又如何,将来还不是为那些读书不如自己的人打工?投入那么多资本搞教育投资,产出不过是一份饭碗而已,只有多少差别,没有本质的差别。寒门弟子成才的两个障碍,一个是个人的见识不足,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光知道跟随潮流,而没有认清自己的潜能;另一个是父母或环境的干涉太大,如果父母是有见识的人,那么他们还会是寒门么?所以,国内很多情况下,水平越低的父母越喜欢替人出主意,越喜欢攀比,拥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导致欲速不达,南辕北辙的教育结果。有实力的家庭,较少对子女的压力,反而让子女有选择的余地,让子女个人发挥的结果,是更好地结合个人的兴趣,走上阻力比较小的发展道路,成功就容易一些。成功的道路很多,经济并不是很重要的,关键是个人的眼光和见识,社会的机遇和选择。内在条件是成才的根本。 

只有那些脱离了校园环境的人,才能意识到情商和意志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个人的选择最重要。一切的投入,如果不能和个人的特长相结合,都是浪费。书,是读不完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自己写书、创造知识,统一旧理论,开辟新领域,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才是成才的捷径,因为你一开始就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领袖,可以事半功倍。最近,我在不辞劳苦地收集资料,分析克拉玛依大火的每一位受害者的逃生经过,每一方的判断失误和行动过失,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失误和认识不足。但我知道,现在的社会不需要真相,叶公从来是怕龙的,好龙只不过说说罢了,在各方关系没有理顺之前,不便拿出去发表。也就是说,我辛辛苦苦地搜罗并研究的古今中外剧场火灾损失的内容和教训,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已。因为我坚信,社会的发展总会有那么一天,不再关注药家鑫杀人的结果,而是关注药家鑫杀人的原因;不再相信逃生者(或杀人者)人性的丑恶,而是以平等的宽容的态度对待逃生;不再谴责领导(或替罪羊)和制度,而是自己动手创造和改进制度。到那时,我们才能够认真看待火场教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社会不能宽容地看待成功之前,我们都是寒门的寒人而已。 

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人,更看重教育多样化带来的成功机会。而受国内教育较多的人,往往自古华山一条路,不到黄河心不死。结果,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上作你死我活的竞争,所以有“寒门无贵人”的感叹,是寒门造成的么?是制度和见识造成的。 

最理想的情况,是既有充分的经济保障,又没有父母或制度的阻力,还有环境的机遇,这三者充分结合,才能创造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否则,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当好寒人,等待寒门的机遇吧。寒门通过考试出贵子,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制度带来的结果和部分的想象结果;寒门难出贵子,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不能查考其内在的原因,光呼吁社会和考试制度的优待,往往是浪费社会资源。 

另,最近参加NFPA10 ROP会议,总算开了眼,遇到几位知道手动灭火器一切知识的专家。看上去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或专业训练,但人家知道标准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的来历,让我们教灭火的教授,自叹弗如。当然,收入也是不如的,因为他们的市场价值更高。凭着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够左右市场的兴衰,这就是专家的作用和价值。按中国标准,他们绝对不是“豪门”,很可能是“寒门”。当兴趣与专业发生共振,才算是专家的成就之路了,怎么能够用“寒门出身”来掩盖自己的不努力呢?说到底,寒门是外在的条件,内在的驱动力,才是成才的关键了。当我们考试不足时,还可以发挥其他的优势来弥补,只有在本领域开拓出一片天空,才是成才的捷径。光会考试的人(即寒门贵子),循规蹈矩的人,绝大部分都将是未来社会竞争的失败者。 

有道是,江山代有英豪,同辈各有所长,发挥个体优势,专精必有市场。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475225.html

上一篇:工程师不能创新? -- 闲谈中外对工程的认识差异
下一篇:众人拾柴火焰高 -- 谈美国安全标准的ROP会议

35 徐耀 张玉秀 王节涛 张婷婷 吕喆 贾利军 孔晓飞 马乐宽 金小伟 刘庆丰 王德华 彭真明 张亮生 许培扬 曹贺贺 饶小平 曹广福 樊晓英 朱志敏 曾新林 贺泽龙 孙静宇 吕向峰 杨秀海 葛肖虹 覃伟 刘晓峰 王亚娟 黎在珣 王春艳 吴锦宇 Imperfectionist dreamworld songshu123 zhucele

发表评论 评论 (8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