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解读《科技人才规划》

已有 3767 次阅读 2011-8-19 10:09 |个人分类:为科学而科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解读, 科学时报, 科技人才规划

 

近日,由科技部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人才规划》)正式发布。这是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的又一份以“人才强国、科教兴国”为主题的发展蓝图。《科学时报》记者陆琦采访了我。可能因为篇幅问题,今日的《科学时报》发表了我的一些看法,不完整,特别是没有我最关键的一句话: “总的来讲,《科技人才规划》有比较认真的计划,有很多可取之处。 但如果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上看,在规划还不全面,主要是治理思想上仍有一些缺陷。”

我提出的关于治理的建议主要如下:

 

抓两头,带中间

 

《科技人才规划》中“科技人才”的提法过于笼统。研发人才、应用科学人才、基础科学人才以及科普人才不一样,一定要分清不同人才的差别。只有完成这个细分,治理上才有管理学意义。不然就可能形成一些空洞口号。这是管理学常识。

那么如何扶持科技人才呢?我认为要“抓两头,带中间”,即重点抓基础科学人才与研发人才,带动从基础向研发过渡类型的应用技术人才成长。“产业上支持有研发性质的创业者,培养他们发展研发才有。另一方面,科学上支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自主创新的研究者,而不是重点支持引进者。引进者不是这海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技人才规划》中将“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是不够的,应该重点支持研发企业及研发人才,同时扶植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扶持,不一定指向人才,而是指向研究本身。

基础科学尤其要扶植措施自主创新的学者。没有自主创新是不行的。例如2007年我们担心经济危机要到来,提出自主研发经济模拟软件,可惜项目被一个处长就卡了,没能进行。现在经济危机来了,大家仓促上阵,多数人购买国外软件,因为介绍基础研究,一出问题只能到国外去解决。过硬的技术拿来了,但是一些人由于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过硬地掌握技术。其实这个问题在许多领域发生,比如说高速铁路技术,有自主创新部分,但是拼装的太多,所以出问题。由此可见国家要扶持措施自主创新的学者。扶持,不是说只支持他们成功,也要支持他们失败了改进。技术创新不能搞墙倒众人推。毫无疑问,对积极的引进者,也要支持,但是不是用引进压倒自主创新。

其实创新应该是多头开展的,不要重点扶持几个人。科学上没有永远的第一,要鼓励多头并行创新。不要怕重复,重复一定不要紧

 

营造公平的环境

 

《科技人才规划》将“重点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我不明白如何重点,就怕成为“土围子”,形成利益集团,在科学界独霸一方,影响整个学科的发展。现在扶持了某些创新团队,实际上正在成了科学贵族。动不动说自己的成员比谁谁谁水平高。别人提出疑问,就结下‘世仇’。这些实际上是科技人才政策不公平导致的“土围子”。

“公平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恕我直言,现在的中国,在对待“海龟”、“土鳖”上,人为地制造了很多不公平,非常不利于人才发挥作用,还分裂了队伍。海归觉得自己委屈,本土学者觉得自己被压迫。中国应该在学术社会从不公平慢慢地走向公平的发展中,让优秀人才自己成长起来”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国家对本土学者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过多强调了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当然应该欢迎海外人才来中国发展,但同时应该更多地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

《科技人才规划》中特别有一条政策是“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我觉得应该是“合理地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作为研究艰苦边远地区的专家我清楚知道,艰苦边远地区不适合一般科技人才发展,不适合科技创新,很多事情到了艰苦边远地区做不了,还会给地方政府带来麻烦。所以应该有方向选择地引导。

其实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允许出,也要允许进,要出得去,回得来。回不来,就出不去了。

人才流动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规划》应该制定政策不要让户籍制度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区域的发展。我曾经个上海市写信:“一个城市要成为研发产业的中心,就要去除吸引人才的障碍。”我慎重建议,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从部分人群先做起,比如,尽快地对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取消户籍制度。而不是从剥夺农民土地入手。

说到底,国家的人才规划,没有公安部管户籍部门参与阐述困难和解决问题,有可能流于空洞。

 

善待人才,维护科技人才的自信心

 

居里夫人说:“第一要有自信力,其次要有恒心。”没有自信,不可能成为人才。最近看到当年到中科院的苏联顾问说,很多中国科学家即使自己有想法,也不敢在他们面前说出来。他的看法是如果中国的科学家没有自信心,中国的科学是没有办法得到发展的。

现在的问题是对SCI的崇拜,SCI考核很必要,但是不要主要到贬低民族文化的程度,把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全给打击掉了。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就首先要消灭它的文字。现在整个科学界到了一个“维持汉字文化的合法性”的边缘,希望不断提高中文论文的质量的同时承认中文论文在各种评审是的同等权利。如果我们连本民族语言都贬低了,我们民族不可能自信,无自信就不可能积极创新。中国人自己就“生”不出人才了,除非跑到美国、澳大利亚去生。

科技人才的自信心离不开政府、社会也要对知识分子有相应的尊重。知识分子没有荣誉感,还谈什么创新。因为他们做了工作,需要得到国家、社会的认可。举个例子吧。我从法国回来,有个富二代要打我。社会科学院的一个青年研究员埋怨我你是二级研究员应该叫他们(外方)给你买商务舱,别跟这些人在一起。他们老外来我们都给他们买商务舱呀,所以他们来了很自信。其实,研究人员出差乘车、乘飞机级别放宽一点,总量控制,几乎不增加费用条件下会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刺激创新欲望,何乐而不为?如果只是给某些海龟以某些环境下的特殊待遇,社会环境不改变,就会害了他们。段振豪先生的事情如果属实就很可惜。可能与特殊待遇有关。总之,要出人才不是搞个别特权,而是要善待人才的文化,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让他们为自己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而骄傲。善待人才,这才是激励人才涌现,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保障。如果一个富二代顺便就可以打教授,谁还想当教授呢?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人才规划》,最关键的是国家要有自信力。如果有关部门根本不敢相信本国科学家,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所以要把自信力培养放到人才培养规划里。

当然,当前当务之急是放开博士研究生的户口政策,这比许多人才政策的口号灵。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1-477086.html

上一篇:微博:给朋友和饶毅先生
下一篇:另一个中科院PK高校吗?我只有说“救救孩子”

7 许培扬 李宪振 孔福堂 郑波尽 wwsoul kaicn kinghor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