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独立自主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天宫一号推迟至9月上旬发射

已有 3009 次阅读 2011-9-4 20:55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独立自主, 天宫一号, 空间交会对接, 推迟发射

独立自主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天宫一号推迟至9月上旬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目标是:“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

“天宫一号”是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该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后,我国还将连续发射“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就相当于“神舟”飞船放大的一个小型简易空间实验室,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为核心任务。由于在轨时间较长,也将承担一些观测等方面的任务。

 

预计2015年前发射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则将重点突破再生式生命保障、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等关键技术,同时开展一定的科学应用。

预计2020年前后发射的中国空间站则将目标定为“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

国外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美国1960年代在世界上率先突破这项技术的‘双子座’计划和197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对接,用的是当时的设备人工操作完成,前苏联的无人对接也是同一时期的技术,所以这并非高不可攀,但航天器的交会对接一旦出现故障,往往使整个任务以失败告终,甚至危及安全,从这个意义上,必须把一切想不到的都预先想到,所以会有如履薄冰之感。”

据统计,在19601990年间,前苏联载人航天飞行影响任务的33次重大故障中,交会对接故障占到24.2%

 

早在1971年的“阿波罗14号”登月任务中,正常情况下只需25分钟的指令舱与登月舱对接花了近两个小时,接连尝试5次均告失败。

航天员阿兰·谢泼德向地面提议,由他出舱,用手拉出对接通道中的探头。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在狭窄的对接通道中,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行动和视觉都将大受限制,一旦手套被利物划破,死亡将无可挽回。幸而第6次尝试获得成功。

 

迄今为止,只有美、俄两国“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有两国共计三百多次的实践经验这笔重要财富

 

欧洲和日本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就用ATVHTV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但都直接得到了美、俄帮助。

ATV采用“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

HTV的相关技术从1997年就开始研究,但最后的对接仍通过“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将其捕获来完成。

 

即使如此,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中,故障仍偶有发生。

2005年,美国的DART卫星,甚至对目标卫星一头撞了上去。

2010721031,两艘“进步”M货运飞船都首次自动对接失败,不得不改为手动。

 

宇宙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约300公里,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其速度为枪弹的10倍。

宇宙飞船需要找到国际空间站,并以相同的高度及速度飞行,若两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将飞船连接口与空间站对接。一个很小的误差,也会让飞船抛向离空间站很远的地方。

 

太空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是谁领先就谁拥有。中国当前独立发展的状态,并非中国拒绝合作,也不是与美国正展开太空竞赛。

我们愿意与一切愿意同我们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合作和交流的国家携手共进。

在太空领域,美国已经习惯了俄罗斯的乏力、欧洲的依赖、日本的自愿配角。

中国起步之初,美国在该领域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但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对国际合作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

从中国突破载人航天,又以14亿人民币实现探月初步目标,现在中国“有限,但自主”的太空策略,对时时想着保持世界第一又力不从心、时常目标过大的美国来说,反应显得保守而拘谨。

 

同整个载人航天技术一样,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也享有后发优势,起点相对较高,但独立自主的条件下,需要配套的技术也相当复杂。

特别是中国要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发射次数掌握技术。

 

当“天宫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由于半月前升空的“实践十一号04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主要为了万无一失,推迟了外界预期的831发射计划,将发射时间延至9月上旬。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482903.html

上一篇:我国主办“南海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下一篇:应如何看待与对待农村?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