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太阳黑子活动峰年警惕流感大流行:论文交流

已有 3994 次阅读 2011-9-6 13:3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拉尼娜,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流感大流行

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
              曲江文
           
2011-9-6 12:10 |个人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流感大流行 禽流感变异 禽流
感病毒 太阳黑子
                  法国研究院表示禽流感病毒变异将带来灾难
http://v.ifeng.com/f/201102/0701b5d3-4d85-4810-8185-918b4cdd65f8.shtml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
 
美发现猪流感病毒已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9月2日公布报告说,过去两个月中,美国有两名儿童感染了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分析表明,他们感染的病毒均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交换。
 
美国疾控中心介绍,两名儿童分别是一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男孩和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去年均接种了流感疫苗。但男孩今年7月末感染了流感病毒,并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腹泻、喉咙痛等症状;女孩8月份疑似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测显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均起源于猪。
 
目前两名儿童都已康复。但疾控中心仍要求美国各地卫生人员对这些病毒保持警惕,因为能在物种间跃迁的病毒通常毒性更大。
 
疾控中心发言人汤姆·斯金纳表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目前似乎还不能轻易在人际间传播,但疾控中心正在进一步调查。据斯金纳介绍,自2005年以来,美国共发生了22起人感染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病例,不过所有感染者都已康复。
 
流感病毒能够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从而使预防流感更加困难。例如,2009年曾在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即是4种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杂交”的产物,它甚至还包含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部分残余,这使其能很好地适应人体细胞,从而能在人体内高效复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1944.shtm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新发传染病,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1700-2009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00-2009年以来发生的16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13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5, P<0.05)。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OR=4.160(95%CI=1.161-14.903)。[结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1932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10~50年就会发生1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20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1946-1947,1957,1968)基本都间隔在11年左右,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11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310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700-2009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Yeung, J. W. K1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1700-2009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1700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18世纪可能共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729-1733年,1775-1776年,1781-1782年和1799-1803年;其中1729-1733年和1781-1782年确定发生过2次流感大流行。19世纪可能发生过6次大流行,分别是1830-1833年,1836-1837年,1847-1848年,1857-1858年,1889-1892年和1899-1900年,其中1830-1833年和1889-1892年确定发生过2次流感大流行;20世纪可能发生过5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918-1920年,1946-1948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1978年,其中1918-1920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确定发生过3次流感大流行。21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H1N1”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1729-1733年,
1781-1782年和1899-1900年之外,其余13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1775-1776年, 1889-1892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1799-1803年,1857-1858年,1977-1978年, 2009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1830-1833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1836-1837年,1847-1848,1946-1948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1918-1920年。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13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3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75, P<0.05);OR=4.160(95%CI=1.161-14.903)。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3种,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2]。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3]。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2.14%),而且OR值为4.160,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X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使到达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4,5]。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1918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6-12]。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13-20],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有证据显示,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引发飓风、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21]。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22,23]。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2010-9-14 02:35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不排除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强烈爆发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华盛顿2010年9月8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他们分析了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流感病例数据,发现甲型H1N1流感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并不比季节性流感高【1】。
    对于外界质疑世界卫生组织(WHO)可能因跨国药企利益而夸大甲型H1N1流感疫情,生产全球第一只禽流感检测试剂的凯杰公司(QIAGEN)全球CEO Peer Schatz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时做出那样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
    Schatz表示,进行批判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这是2009年4月做出的判断,后来禽流感成为地区性流行病,当时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并且,中国政府在SARS和禽流感后都做出了果断回应,使得疫情有效控制。
    此前的8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基本上接近尾声。有海外媒体指责,世界卫生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2】。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较弱)、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较弱)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4]。
    2000年世界已经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中国强沙尘暴年,2007年或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200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实际上,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具备流感大流行的6个气候特征中的5个,严峻的形势符合国家内外专家的宏观估计和历史规律。
    我们在2003-2006年三年期间,预测2006年(已发生),2008年、2011年、2018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已发生)、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为拉尼娜年,2007年、2011年、2018年为太阳黑子极值年,2008年、2011年、2018年可能为流感爆发年[3-6]。
    新华网华盛顿2009年4月5日电 美国航天局报告说,太阳近期“平静”得很,太阳黑子活动很可能已经达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谷。美国航天局监测显示,在今年头3个月的90天里,有78天没有观测到任何太阳黑子活动,无黑子天数比例为87%。而在2008 年全年的366天中,无黑子天数是26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3%。要想找到太阳更“平静”的年份,得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之前的1913年,那一年的无黑子天数为311天。美国航天局太阳活动预报专家戴维?哈撒韦说,“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的最安静的太阳”。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太阳物理学家迪安?佩内尔也认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深的太阳极小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警告认为,2012年的强太阳风暴将给地球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出警告的专家看来,太阳风暴给地球的影响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试想,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此外,由于卫星信号中断,GPS定位系统也会因此成为废物。事实上早在1859年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的太阳爆发竟然导致电报线烧毁。当然,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科学家们预计,当出现剧烈的强太阳风暴时,可能会使人类社会和经济损失惨重,仅第一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1万亿至2万亿美元,而恢复重建则至少需要4到10年。面对可能产生的严重灾难,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并未就应对下一轮太阳风暴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7]。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00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900年为9.5,1901年为2.7),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太阳活动高值可促发病毒突变,低值有利于病毒大量繁殖。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6,7]。
    200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2012-2013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现在批评世卫组织还为时过早,如不做好预防准备,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美国传染病动态研究及政策(RAPIDD)计划的流感专家Lone Simonsen警告说,我们正处在2至5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继续保持警觉。甲型H1N1流感病毒要想引起新的感染波,也只有当它的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后才有可能。
    应该强调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3-7]。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3-9]。
    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较弱,紫外线减少有利于旧病毒的大量繁殖,旧病毒引发的流感强度也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较强,较强的紫外线可杀死大量旧病毒,但可引发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导致强度更强的流感爆发[3]。这是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
    最近,2013年预计为太阳黑子峰年,又是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做好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任海军。美报告显示甲型H1N1流感不比季节性流感威胁大。2010年09月09日 11:07:19  来源: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9/c_12535019.htm
2.  牛智敬。首家禽流感检测试剂商:不能指责WHO。2010-09-13 17:09来源 一财网。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8996.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发表于2008-7-22 15:51:07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6.  杨冬红,杨学祥.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7.  杨学祥.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2009年和2012年. 发表于 2009-4-26 6:34:2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8.  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2008年07月22日 17:37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9.  杨学祥。美国流感专家:我们正处在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发表于 2010-5-6 9:38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0440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83471.html

上一篇:日专家预测260年内日本可能再遇9级大地震:关注类似的分析
下一篇:日本北海道进入地震活跃期:共同注意余震

4 曲江文 吴吉良 杨华磊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