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屠呦呦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精选

已有 8087 次阅读 2011-9-14 12:32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屠呦呦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最近的时髦话题让我们外行也不安宁,我一直在思考问题是:为什么美国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而中国筛选了4万种(在统一规划下,在各地区“523”办公室的共同协调下,全国各地“523”项目组研究人员任务上分工合作、专业上取长补短、技术上互相交流、设备上互通有无,调查民间秘方1万多个,实验室广筛中草药5000余种和化合物4万多个。),却找到了一种比较成功的青蒿素?为什么是屠呦呦,而不是其他功成名就的专家?屠呦呦的成功可以复制么?

首先,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60年代初,是著名的全球变冷的时期,这时候疟疾泛滥,似乎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疟疾受害者很可能是贾谊,他对“南方多瘴疠”,害怕得不得了。结果到长沙不久,就病死了(30岁?)。虽然病因不详,但从1900年代初(当时也是全球变冷的高峰)法国和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开凿期间的疟疾肆虐来看,贾谊也是得疟疾死的。1666年伦敦发生大火的前一年,也是瘟疫流行,人口衰减很快,从全球气候60年周期震荡来看,当时也是全球变冷的高峰。瘟疫和火灾,都有全球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屠呦呦的成功,有大环境的机遇(天时)

其次,成功不是偶然。“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以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精神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征程。“523”任务组成了合成药筛选、中医中药发掘、现场防治与临床验证等专业协作组。在统一规划下,在各地区“523”办公室的共同协调下,全国各地“523”项目组研究人员任务上分工合作、专业上取长补短、技术上互相交流、设备上互通有无,调查民间秘方1万多个,实验室广筛中草药5000余种和化合物4万多个。“, 也就是说,屠呦呦的成功,有资源上的便利(地利)。以集体为本的国家(苏联和中国),实行资料共享,所以锅炉效率算法,可以唾手可得。而美国实行以人为本,所有的锅炉效率算法都是各个公司的商业秘密,所以,在美国很难找到这种资料共享的条件。当然,有些资料的共享是有的,但国内那种不计名利的共享,在美国没有存在的基础。以人为本,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很自私。所以,屠呦呦的成功,有人和的贡献。现在的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打破了人和存在的基础,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美国走的是正道,通过计算机来筛选化合物,只要标靶条件合适,总有找到的可能。问题是,很可能其中的条件不合适(太宽,找到的材料太多,试不过来;太窄,漏掉了重要的候选物)。屠呦呦比较幸运,她“ 首先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并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面对大量失败,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也就是说,她没有20万化合物的干扰,只有640方中药可供选择,因此她的数据库比较集中,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来一个一个地实验。美国在评价苏俄的发动机成功时认为,苏联缺乏理论,却能够试制出性能优异的发动机,无他,人力成本低,通过无限的人海战术去试。不断总结,工艺水平就上去了。 我想,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我国也是利用人海战术,并通过共享来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在一点上得到突破的。如果不是屠呦呦,还会有某个宰呦呦出现。总之,在中医千年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廉价的人力成本不断去试验,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在找到青蒿素之前,屠呦呦并没有多少标靶理论,所以成功有些偶然,这是我们难以复制的关键。

第四,功成名就的专家,总会有一些范式的干扰。也就是说,训练越多,越倾向于接受传统途径,不敢标新立异,因为代价不菲。屠呦呦出身低微,不在乎失败,这是很多专家无法比较的优势。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嫁接了其他领域的经验。由于她开辟了这一条新路,被云南、山东等地的专家所重视,最后在别人的推动下,她享受了所有的荣誉。这种成功可以复制么?

以上是我的胡思乱想,我不是干这一行的,所以胡说有理。下面是我对本专业挑战的思考,欢迎拍砖。

1990年代,美国不小心被骗入了《蒙特利尔条约》这趟浑水,全国研究单位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寻找超级灭火剂(哈龙替代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气氛是非常乐观的,以为超级的哈龙替代物唾手可得。以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的几个化学家为主导,用计算机对地球上所有可以找到的化合物进行编码和筛选,在设定了灭火有效性、毒性、可降解性、安全性、经济性、运输便利性等等条件之后,计算机给出的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无机灭火化合物是H2O(水),其次是草酸。结果这两种化合物都是液体,不能用于航空发动机灭火而被淘汰。所以,美国试图通过筛选化合物的方法找到超级灭火剂的努力是失败的,因为指导理论并不成功。 那么,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呢?如果有,将是对现有化合物的组合和改性,对此需要新的理论和经验。美国政府已经减少对灭火剂的投资了,年度灭火研究会议与检火会议合并,说明研究内容减少,研究领域趋冷。那么,下一个突破将会在持续投入的国家出现,谁将是灭火剂领域的屠呦呦呢?我们拭目以待。不要小看这个灭火剂,事关国防军事领域的所有安全问题,以及地球人对哈龙的敏感性,还有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一旦成功,炸药奖也会拥抱你的。来吧,年轻的屠呦呦们。

有道是,千年中医一青蒿,万人运动一成功,事出偶然有因果,自由王国出必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486243.html

上一篇:一场奇怪的论战 -- 旁观过桥米线之争
下一篇:从女童遭碾事件看中国消防的边缘化

11 陈儒军 许培扬 聂广 张亮生 唐常杰 王春艳 饶小平 吕喆 闫国进 樊晓英 dragonsun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