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加快发展技术市场 为促进自主创新做贡献

已有 3268 次阅读 2011-10-8 14:45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专利技术, 技术市场, 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技术市场  为促进自主创新做贡献

——以北京为例试论技术市场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本文发表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为该刊特稿,2006年01期7-8页,2006年1月5日,重新登出做了修改]

【作者】 林耕;

【机构】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主任;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放技术市场以来,技术市场开拓和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十多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凭借首都丰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在全国走在了前面。

【关键词】 技术市场; 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合同; 成交额; 专利技术; 北京; 技术交易; 技术能力; 经济发展; 年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 ,编辑部邮箱 , 2006年01期7-8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放技术市场以来,技术市场开拓和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十多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凭借首都丰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在全国走在了前面。

一、北京技术市场基本概况

从1991年以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14年每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全国遥遥领先。特别是“十五”期间,在200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的基础上,2002年突破200亿元,2004年突破400亿元,达到425亿元,四年翻了两番,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交易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4.40%,增长到2005年的30%以上,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05年成交技术合同37625项,同比增长5.84饭成交额489.59亿元,增长15.20%,圆满地完成了市政府规定的实现全年本地技术交易额450亿元目标。

二、北京技术市场发展对本市GDP的增长贡献显著

北京技术市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通过技术卖方机构的技术性收入计入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DP)。这种计算方法得到了北京市统计局的认可。2004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共计425亿元,实现的合同成交额242亿元。其中,经核定的技术性收入191.10亿元,可折算为当年GDP,比2000年的32.24亿元,增长近5倍。技术性收入折算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31%,增长到2004年的3.15%。

数据表明,五年来北京技术卖方机构的技术性收入对本市GDP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北京技术市场发展对促进北京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一)促进专利技术交易量快速增长

北京专利技术交易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从2001年的166项、合同成交额1.44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578项、合同成交额18.20亿元,交易量、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3倍多和12倍。专利技术合同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6.60%;成交额年平均增长速度达88.55%。2005是历史上专利技术交易项数和成交额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专利技术交易量日益增加,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同时刺激了北京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1年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20.10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39.06亿元,四年增长了94.32%。2005年技术出口大幅度增长,达到86.70亿元,同比增长了一倍以上,是2001年的四倍以上。其中,专利技术出口24项,比上年增长1倍多;成交额9亿元,增长50多倍,占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的比重由上年的0.45%增长到10.72%。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出口总成交额的92.82%,达到79.73亿元。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技术出口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号机组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18.11亿元,是技术集成式的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显示出,北京己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

(三)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北京企业通过引进专利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研发,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2000年到2004年,北京企业共购买专利技术897项,合同成交额10.59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总额的84.79%;卖出专利技术749项,合同成交额10.22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总额的81.83%。

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为例。2000年—2004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买方,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购买了“关于解决药酒沉淀及缩短药酒存期的研究”等四项专利技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购买了生物新品种“中药二类新药清脑宣窍滴丸开发研究”,并购买技术秘密46项;到2004年,同仁堂集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专利技术近20项,国家专有技术10余项;2005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卖方,共输出技术11项,合同成交额342万元。

由此看出,技术市场对同仁堂集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北京技术市场对首都乃至全国发展产生显著的辐射效应

(一)对外省市的辐射效应

北京技术流向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2000年以来,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约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40%以上。2002年至2004年,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由100.54亿元,增长到165.7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40%。显示出北京对外省市辐射效应显著。

1.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流向的省市看,北京技术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并对这些地区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吸纳北京技术的能力就越强。经济发达程度与吸纳技术的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从2000年一2004年,在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经济发达省市位置显著。以2004年为例,广东省22.18亿元,居首位,上海市11.81亿元,居第二位,江苏省11.22亿元,居第三位。

2.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00年—2004年,在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河北省、辽宁省、山西省、河南省分别排在第五、第六和第九、第十。以上四省经济发达程度不及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但由于与北京毗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北京技术的吸纳能力仍然很强,受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一直位居前列。

3.经济增速越快,对技术需求量增长越快。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很快,产生了大量的技术需求,表现出很强的技术吸纳能力。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第一次进入前十名的行列。

4.对全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生重要作用。2002年一2004年,从北京技术主要流向的领域看,先进制造、先进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合同成交额,年平均增长幅度为56.71%和45.79%。其中,冶金、石化、煤炭、铁路等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服务的项目占有很大比例。如冶金行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钢板连续热镀锌项目”、先后转让济钢等数十家企业,加快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水平,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应当指出,从北京拥有的全国近40%科技资源来看,技术输出能力还不足,技术市场活力还不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资源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对北京市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区县吸纳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增长。2001年—2004年,从76.21亿元增长到220.19亿元,4年增长近2倍,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51.81%。技术市场对区县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区县经济越发达,吸纳技术能力就越强,技术交易就越活跃,技术市场促进作用越明显。以海淀、朝阳、西城为代表,2004年,3个城区吸纳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18个区县吸纳技术成交总额的76.29%,表明经济发达程度与吸纳技术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二是对经济发展快的周边郊区县有明显的促进带动作用。在10个郊区县中,顺义、昌平、大兴、通州是主要吸纳方。2004年,4个郊区县占整个郊区县吸纳技术成交额的73.2%,反映了GDP增长快的郊区,技术交易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

如坐落在大兴区的北京协和制药二厂,吸纳中国医学科学院l项国家一类新药技术转让项目。协和制药二厂当年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上缴税金近2000万元,为企业创造纯利润1800万元。2004年,实现产值1.54亿元,上缴税金3492万元,创利润5279万元。北京协和制药二厂因引入该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而成为大兴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代表,并获得大兴区纳税重点企业的称号。

综上所述,十多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首都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从需求和发展来看,技术市场发展还大有潜力;从北京科技资源和转化能力来看,还大有潜力可挖掘。同时,在管理上和体制上还有不适应的地方,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技术市场,为捉讲自主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3911-494507.html

上一篇:产业发展呼唤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下一篇:实施技术转移战略 促进国家技术创新

2 金小伟 谢鑫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