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信杰(Prof. LUAN in WT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zluan 中国计量学院教授,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产业政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文

钱塘大义10:我为什么写中英对照双语教材?(图N幅)

已有 3909 次阅读 2011-10-10 07:40 |个人分类:研究成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教材, 双语, 中英对照, 写书经验

  我写中英对照双语教材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

  1、事半功倍,节约时间。
  有这样一句英语提到“事半功倍”:Everything must be carefully examined before we act, then twice as much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half the effort(译文:事情要考虑周详以后再行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博主混沌不才,在很长的时间内搞不清“事倍功半”的含义,不能区分“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 看到“事半功倍”被译为“twice as much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half the effort”方知“事半功倍”比“事倍功半”好,而且从量(功效)上看要好四倍,对吧?不好意思,有点儿跑题。
  在杭州的人都知道在天睛无(微)云,惠风和畅的早上可以在钱塘江边看看日出,或者傍晚在西湖边看看日落(以下两图为博主拍摄的钱塘江边的日出与西湖边的日落)。但在一次观赏日出的过程中,我发现日出在2分钟内即会完成;转眼间那大太阳就挂在半空了。我感悟到这日出是对我们生命的“定量分析”,我们的时间或者说人生(“据统计”很少有人超过3.65万天)过得很快的!

     所以我想,一个人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完成两件事情,无疑是最经济的,这相当于延长了自己的人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我的双语课程一方面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英语知识,这是真正的“事半功倍”。

  2、我是从北方来的南方人。有一句古语说:“北人读书如显处望月,南人学问如牖(读yǒu,意“窗户”)中窥日”。这怎么讲?看下面的相应的两幅图片大家可能有所顿悟。但我所追求的是南北两者的结合,也即要有“面”的宽广和“线”的深度。在中文教科书中,“面”的宽广一般是有的,但“线”的深度还要通过对外文文献的研究来体现。对此,我写的中英对照教材是初步的实践。

  

  3、我的一个观点是,学习要追根探源。

  我们对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耳熟能详;但说到它的真正的含义,我们一直是断章取义,结果也将我们累得要命。岂不知这一句的上一句是:“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an zi)而勿迫”(意为“我让赶车的神仙羲和停下来,已看到太阳落“山”的那个崦嵫山了,就不要再急着走了)。 可见屈原是相当重视民生的(下图为我们中国计量学院校园内的羲和亭,但愿有更多的人知其真意)。我的双语书原则上就是要避免出现这种误导或误读的问题,所以读我的书学生会将有关知识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4、对一个方面的知识要先搞明白才有发言权。

  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盖吾辈不治一学则已,既治一学,则第一步须先将此学之真相了解明确,第二步乃批评其是非得失”。我写的双语教材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或者说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即对知识的解读和介绍;二是“批评”,即对知识的讨论与分析。无论如何,我自认为学生从中获益还是有保证的。

  细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但在这里我就秘而不宣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47-495064.html

上一篇:钱塘大义9:由《科学》(Science)上的两篇文章谈“科学证据”图
下一篇:Luan's comment on China currency exchange rate issue

2 吕洪波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