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lyq9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dlyq914

博文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已有 8194 次阅读 2011-11-15 17:1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分析, 北京大学, 出版社, style, 社会学

伯格和卢克曼认为知识社会学应当研究“现实”的社会建构,对其建构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一下在这里什么才是现实,这里的界定是“一种独立于我们自己的现象之外的性质”;而把“知识”定义为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就足够了。

他们认为知识社会学必须关注社会中所有称为“知识”的不论什么样的事物-不论这样的“知识”是否具有通过不论什么样的标准判定的终极正当性和不正当性。因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社会情景中得到发展、传递和维持的,所以知识社会学必须寻求去理解这些过程,通过这些过程,被视作理当如此的“现实”在常人中被固定下来。

一、“知识社会学”术语的由来

这一术语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谢勒于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所以这一术语是由哲学界引入社会学的,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知识社会学的性质和范围,一直都又不停的界定。但是,一个较基本的认识是孩子是社会学主要关注人类思想和其中产生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对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依赖的社会基础的认识,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罗马时代。至少是启蒙时代。在帕斯卡有名的陈述中“在比利牛斯山的一边被视作真理的东西,在另一边就会被视作谬误”,就隐含着着类似的问题。

二、知识社会学的近代源头

19世纪德国思想史上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与历史主义可以说是知识社会学直接的近代源头。

知识社会学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它的基本观点:人的意志是由他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思想扎根于人类的活动及因这种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中。一些关键的概念也是从马克思那里借鉴过来的,如“意识形态”(服务于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称为后者统治工具的观念)和“虚假意识”(与思考者真实的社会存在相异化的思想)

尼采的思想观念在知识社会学中的影响力表现的并不明显,但它作为知识社会学兴起的思想背景而广泛存在。

历史主义可以说是知识社会学的前身。它强调人类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历史主义者坚持认为,如果不依照特定的历史脉络并强调思想所产生的社会情景,就根本没法了解历史情景。

三、曼海姆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曼海姆是将知识社会学从德国本土往外拓展的功臣。社会界流传最广的也都是曼海姆的作品。其主要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对意识形态做了较细致的研究,认为任何人类思想都不能免于其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化的影响。曼海姆相信,经管这种影响不能完全消除,但却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社会视角的分析,使其得到减轻或者缓和。也就是说“思想的对象随着关于它的不同视角的积累,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

他认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超越其自身狭隘看法的能力上有这极大的差异。因此他将希望放在那些“能免于与社会现实利益挂钩的知识分子”身上,这些人存于层隙中,故能相对免受自身阶级利益的驱使。曼海姆也强调了“乌托邦”思想的重要性,它可以产生一种扭转既有社会现实的意象,与意识形态不同的是它还有动力将现实转变成乌托邦想象。

默顿也重塑了知识社会学的重要性。

四、现实是自成一体的

对社会的“现实是自成一体的”恰当理解,要求洞察社会被建构的方式。

构成社会学研究主题的现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将其作为一个事实展现出来,供人们进行诠释,并被人们在主管意义上认为是一个前后一致的世界。这是《现实的社会构建》所要进行分析的对象。

这本书分两个大部分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和作为主管现实的社会,进行分析。前部分分别从制度化和合法性两个角度着力;后部分从现实的内化过程、内化与社会结构、关于认同的理论、有机体与认同四大块进行解释性构建。

全书考察了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得到代表它的制度和拥护它的人的维持和修正;现实是怎样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人与其共同体之间的符号、象征关系等。

对于我这种哲学白痴来说是有点艰涩难懂。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3786-508309.html


3 王涛 刘广明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