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12月广东气温将会比常年同期偏低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3168 次阅读 2011-12-3 06:2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拉尼娜, 潮汐组合, 广东, 气温偏低

12月广东气温将会比常年同期偏低和潮汐组合对比
            杨学祥
   据广东气象部门统计,11月全省平均气温21.4℃,较常年平均偏高2.3℃,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此前的纪录是2005年保持的,当时11月的平均气温是21.2℃。

    广东气象部门认为冬季的第一个月份,广东气温将可能偏低。气象部门预计,12月广东平均气温、最低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将偏低0.5℃。广东可能受3次冷空气影响,大致在上旬初(中等)、中旬末下旬初(中等)和下旬后期(强)。雨量方面,除北部偏少1~2成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
    我认为今年拉尼娜现象不能形成,形成拉尼娜现象的有利条件正在消失。今年不会形成很强的拉尼娜
现象,就此推测,今年冬天的气温,肯定会比前几年暖冬的时候要冷一些,但是不会像去年和前年那么冷
,而最近几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过去后,11月末到12月初,天气可能会很冷。
 
    深圳气象台气象专家陈潜预计,今年冬天深圳的确有可能迎来冷冬,而且持续时间比往年略长。但今年10月开始,深圳陆续有南下冷空气入侵,强度、频率都会上升。从目前数据来看,10-12月之间主要有六次较明显冷空气过程,其中出现在12月22日-27日比较强。
    12月22-25日是12月最强的潮汐组合,由此可见,强潮汐组合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关新闻:
今日最冻只得6℃!
2011-12-03 04:05:39 广州日报
  昨天最低已下滑到10℃以下 最低温今晨出现 明后回暖
  冷空气来到广州也有一些时间了,不少市民已经在盘算着什么时候开始回暖了。今天天气晴朗,不少市民打算出去走走,可是今天早晨广州气温将只有6℃,是本次降温过程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日间气温却又将达18℃,温差较大,请大家注意。
  (叶卡斯、风云)
  本报讯 (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风云)受冷空气影响,昨天早晨广州最低气温也继续下降,观象台录得8.2℃,比前天下降了3.2℃,最低气温下滑到10℃以下。今天早晨广东各地最低气温再度下降,今晨广州将出现连日降温过程中的最低温,只有6℃,日间气温却又将达18℃,温差较大。
  昨晨广州最低气温继续下降,观象台录得8.2℃,比前天下降了3.2℃,最低气温下滑到10℃以下,不过最高气温也只有15.7℃。
  预计今天广东继续受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地面高压脊控制,各地天气维持晴好,早晚气温低,白天阳光充沛,昼夜温差大。明天起南部云量增加,湿度增加,最低气温将有所回升,中北部多云天气为主,早晚气温仍较低。
  受冷空气和晴空辐射的影响,广州今天晴天间多云但早晚气温偏低,明天起气温略有回升,后天将有可能显得更暖和一些。
  广东 本月有3次冷空气
  本报讯 (记者叶卡斯)真是让人难以适应的天气,刚刚过去不久的11月份,是广东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1月,然而刚刚跨进12月的大门,强冷空气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不但如此,记者从广东省气象局了解到,12月广东将总共可能要受到3次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将会比常年同期偏低。
  据气象部门统计,11月全省平均气温21.4℃,较常年平均偏高2.3℃,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此前的纪录是2005年保持的,当时11月的平均气温是21.2℃。
  由于拉尼娜事件前期已经形成,不少市民担心今年将再次受到“冷冬”的煎熬,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象部门认为冬季的第一个月份,广东气温将可能偏低。气象部门预计,12月广东平均气温、最低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将偏低0.5℃。广东可能受3次冷空气影响,大致在上旬初(中等)、中旬末下旬初(中等)和下旬后期(强)。雨量方面,除北部偏少1~2成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
  北京 今冬飘落第一场雪
  本报北京讯 (记者于梦江)“下雪啦!”昨日早晨,北京的许多市民起床时,发现窗外正下着小雪。北京今冬的第一场雪昨日飘落,中午时分结束。这场初雪给交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早高峰时,追尾、刮蹭车辆增多,截至昨日上午10时,首都机场82架次航班因降雪延误。气象部门预计,周末将是晴转多云天气。
  据气象部门介绍,降雪是受西北南下的弱冷空气影响,中午前后,这股冷空气对北京的影响逐渐减弱,降雪也将随之结束。接下来的周末将是晴转多云的天气。气象专家介绍,北京初雪时间变化比较大,一般来说,初雪一般发生在11月底,今年的降雪时间比较准时。而上一个冬季北京的初雪一直到今年的2月9日至10日才到来,打破了北京近60年初雪时间最晚纪录。
  满城尽见皱褶衣
  一夜北风紧,开门变了天。昨晨广州最低温骤降到10℃以下,于是人人忙不迭地从箱底或衣柜深处翻出歇了一季的冬衣,套在身上匆忙出门。
  记者镜头所至,可见不少人的衣服还有明显的折痕。在地铁车厢这样密闭的空间,竟弥漫着淡淡的衣橱味,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人们,冬天来了。
  “围脖”上,有人在叹息秋思已去红叶落尽,有人在谈论北京今冬的初雪,更多的人是在感慨广州这也冷得太快了吧?花城的冬天,的确暖得太久,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不过,这只是第一波,今晨温度更是降至6℃,周末休息的人们是否小庆幸了一把呢?(文 秀)
责任编辑:AP0017
报道评述:冷冬还是暖冬?
2011-11-18 09:37
报道评述:冷冬还是暖冬?
   杨学祥
    今年哈尔滨10月平均气温为8.0℃,比历年同期高2.8℃,其平均气温偏高程度,位居近50年以来同期
第3位,仅次于1990年、1998年;11月上旬平均气温为3.7℃,比历年同期高5.5℃,其平均气温偏高程度,位居近50年以来同期第2位,仅次于2005年。
    我认为今年拉尼娜现象不能形成,形成拉尼娜现象的有利条件正在消失。今年不会形成很强的拉尼娜
现象,就此推测,今年冬天的气温,肯定会比前几年暖冬的时候要冷一些,但是不会像去年和前年那么冷
,而最近几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过去后,11月末到12月初,天气可能会很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9215
2011年12月潮汐组合:22-27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2011-10-21 06:38
                2011年12月潮汐组合:22-27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2012年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8月-11月,2012年2-3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2月是下半年第1个弱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1月变小。今年冬季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1年12月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2月10日为日月大潮,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1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2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2月25日为日月大潮,2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16度,22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弱叠加,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深圳气象台气象专家陈潜预计,今年冬天深圳的确有可能迎来冷冬,而且持续时间比往年略长。但今年10月开始,深圳陆续有南下冷空气入侵,强度、频率都会上升。从目前数据来看,10-12月之间主要有六次较明显冷空气过程,其中出现在12月22日-27日比较强。22-25日是12月最强的潮汐组合,由此可见,强潮汐组合的作用不可忽视。
 
    潮汐组合E:12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度,2012年1月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9225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514303.html

上一篇:新疆莎车县5.2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285.98万元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我国4日至8日将出现较大范围雨雪降温和潮汐组合对比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