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 精选

已有 20365 次阅读 2011-12-29 11:09 |个人分类:师生之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博士学位, 一体化方案, 攻博经历

这是上次在写博文《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要整理一篇关于“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给大家,今天抽空来完成。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姑且就用上篇博文中随便给出的这个名字吧。
 
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总体上是顺利而轻松的,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空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儿子出生,回国了近两个月)。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该注意澄清,发表SCI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有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索,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探索结果进行提炼和合理表述(俗称进行包装),SCI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一种训练。有时候,光谈理想和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注意细节和具体过程,否则师生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接受导师的培养,主动方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没有经过锤炼的乱泥巴是糊不上墙的。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任何培养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和锻炼,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https://m.sciencenet.cn/blog-502444-523236.html

上一篇:报纸名字有那么重要吗?聊聊《科学时报》复名为《中国科学报》
下一篇: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我的新春贺卡

69 金勇 何应林 颜伟 刘立 于雪涛 张西磊 金小伟 余国志 唐小卿 石胜利 罗海云 熊伟 周跃明 王保魁 刘波 王光辉 李冰 曹贺贺 张健 余建新 王红磊 孙军昌 周素琴 王桂颖 肖振亚 褚海亮 黄有松 李晓龙 刘玉桂 段庆伟 边一 宋雨 范武 罗淼 肖知国 王芳 杨正瓴 梁建华 高建国 赵凤光 王聪 苏金亚 郑宏 李毅伟 李玉彬 汤旭光 冯森 楚振宇 胡恩伟 任永忠 顾锦华 李志成 胡方云 李红 易印雪 李宇斌 neilchau crossludo liangfeng hcsprings fzhd1979 wiw yu03 xuqingzheng Geisla ender95 lvxiaoding forevergo wpsup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