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soph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nosophy

博文

翻译翻译:脱裤子放屁!

已有 4343 次阅读 2011-12-29 15:23 |个人分类:英语学习|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翻译法, 费劲法

这个命题说了很多遍了,也就是说作者本人已经脱了很多遍裤子费劲放了,可还是没多少人听明白,读明白,连个响动都没有,还在那里翻译翻译的没完没了,只好再脱一遍试一试看,认真写一写,看看到底能不能出明白人了!

母语用M代表,外语用T代表,学员只会M,后学T。那么,一般是做不到M翻译成T的,因为M会的太多了,T会的很少,死命也翻译出不来的。无论如何,只有两种翻译:

M=>T

几乎不可能,除非学过的那一点T,还不一定都能成M,更别说对的了!

T=>M

几乎全都会,因为T是用M学的!,虽然根本就没有对的,学成M了。

那么,T翻译成了M,只有有限的结果,那就是,翻译出来的M已知或者未知。早有会就是已知。既然已知,难道需要翻译吗?好,有人说,不翻译不懂。行啊,翻译出来了是不是,懂了是不是?请问,懂得的到底是翻译出来的M(已知)还是真正懂得了T呢?

回答还用说吗?懂得的是M,不是T!是不是?就算说这是初级不得不用的方法,但是,从此之后呢?举个例子:学了a dog=一条狗。那么,此后看到a dog,难道真就能思考a dog吗?学语言大家都知道是累积的,用那个语言累积的。既然是累积,就有个概率的问题在里面,也就是出现的概率越高,越容易学会,越容易牢记,是不是?用M累积,有用吗?

可是,明明看见了a dog,却在思考“一条狗”,请凭借常识认真想一想,那个a dog能学会,能记住,能会用吗?

假如T翻译成了M,而那个M却不会,未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T高明!不承认也不行,死不承认更不行!就是说,那个学员不知道的,且所有使用M的都不知道的T,还是证明T高明,在M里面根本就没有那个T的概念!这样子的话,很多的使用M的就要不高兴了,是不是?什么?敢说咱们的博大精深的M不如T高明,这还了得?事实如此,T里面有的,翻译成M时M却没有,还是T高明!这种高明又分两种。一种是需要用M造新词。新词如果是旧字,旧字的排列组合,意思不大,但是,旧字都熟悉,熟悉了M,于是那个T也就记不住了。另一种是,只好造新字。那么,造新字出来呢,别人还不承认!对不起了,不但白造,就算造出来了,凤毛麟角那么几个,从此那个T也照样更别想学会了,是不是?

为什么说翻译是脱裤子放屁呢?很多人都在做翻译,不说出个道理来当然说不过去了。没有道理敢胡说吗?请看。

比如翻译大学级别的物理课本,则需要用中文学物理,学到大学级别,中国的。还需要用英文学物理,也学到大学级别,美国的,英国的,都行,才能有资格能力水平翻译大学级别的物理课本。但是,硕士级别的物理课本可翻译不了的,水平还没到那里呢!本来就一门专业,物理,却非要用中文英文分别学到大学级别,难道不是脱裤子放屁费二遍事吗?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有人反对吗?不论口译,笔译,道理一样,全都是重复学习了,还得学的不错,才能够资格翻译的!而且,只能翻译出至少两门语言里面的低水平的那个语言!

结论

至此,结论就容易了。M已知又学T,把T翻译成M才懂。M既然已知则记不住T,未知的M则证明T高明,到头来还是记不住T。那么,T能学会吗?能,可是费了劲了,而且是费了大劲了!怎么解决呢?直接把T拿来用,根本就不用翻译,不是却反而学会用T了吗?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可惜能做到的还真是不多!没办法的。谁叫那种学T的政策本来就不希望大家学会T的,学会了T的日常用语,却日常根本就不用,还是用M好了,大家全都懂,更显得又博又大精又深嘛,是不是呢?愿意学会的,不愿意学的,自己考虑好了!哈哈。

至于说到翻译,一则学不会T语言文字,也就是学起来太费劲,二则需要重复学习,甚至反复学习,一遍学不会,10遍都困难,是不是别翻译最好呢?谁别翻译?当然是学外语的别翻译了!可是,能做到吗?最应该明白的就是,别人绝对无法帮助学外语的做到别翻译!需要自己做!

生命虽然可贵

外文岂能荒废

同样内容学两遍

浪费生命成倍!

总结:

T=>M=已知=M没有新信息=M没用=M白学=M白复习=浪费生命

T=>M=未知=造新M词汇=旧汉字组合=早就会的汉字的新排列=M原来本没有=T高明

T=>M=未知=造新M词汇=造新汉字=本来不会的汉字=学新汉字=M原来本没有=T高明

如何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39060-523334.html

上一篇:看中国的英语学习,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毕业生
下一篇:思英说英写英如何做,回答一个人的问题

3 鲍得海 吴飞鹏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