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wenl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wenlan

博文

照看孙辈的爹妈保姆

已有 2540 次阅读 2012-1-4 11:5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office, class, center, exactly

  

报上曾经讨论要不要给照顾孩子的长辈发工资。这里记录一下我周围的芸芸众生相。一般而言,老人多有照看孙辈的重要使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忙,所以大部份情况下这些老人还是心甘情愿地被儿女家“雇佣”的,有的有报酬,有的无偿服务,有的甚至还要倒贴。

 

张太在女儿家做“住家保姆”。女儿家另有钟点工做饭、打扫卫生。张太的全职就是照看三岁的外孙女。管她的吃喝拉撒,还要带着进早教班。来回出租车费自然可以向女儿报销。张太觉得再要谈“工资”就太把自己当外人了。住家保姆已经有段时间了。虽说有含饴弄孙之乐,但整天陪着个三岁的娃娃也怪无聊的,那像在自己家,早上打拳,下午麻将,晚上电视剧,生活丰富多彩得很。现在只好先把外孙女的早教班当成老年大学,听听ABCD,学学色彩涂鸦,然后就是盼着外孙女早点长大。

 

李太是儿子家的“钟点工”。孙子上小学了。上学由他爹妈接送,李太的任务是接孙子放学回家。等到儿子或儿媳下班,李太就可以坐公交回自己家了。这位奶奶“钟点工”并不消耗“雇主”家的吃饭、睡觉资源,也基本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除了儿子提供的交通卡外还有儿子给的所谓“辛苦费”。“雇佣”关系倒也十分和谐。

 

王太开始也和张太一样,上门到儿子家全职照看孙女。可是才做了一个月就想辞职不干。当然不是嫌“雇主”儿子给的“薪水”低。主要是媳妇给孩子的衣食住行都制定了一套“科学”规矩。奶奶要样样照办的话还真有点费劲。衣服穿多了,穿少了,零食吃多了,吃少了……,常常与媳妇有点小摩擦。让王太不开心甚至吃醋的是只要儿子媳妇晚上一到家,孙女就把照料了一天的奶奶晾一边。一口一个“妈妈我爱你”,王太只好讪讪地回自己的房间。于是王太对儿子讲,我还是把你们的女儿带回去照顾吧,就当你们送了全托,周末再送回你们家可好?儿子没有意见,可儿媳那里就是通不过。媳妇私下里对丈夫说,要是孩子跟到奶奶家,养成不好的习惯怎么办,再说我天天下班看不到女儿又怎么办。所以王太今后到底是留儿子家继续当“住家保姆”呢,还是力争回自己家做寄宿“托儿所”的“阿姨”呢,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s the question!

 

高老太刚退休,单位征求意见,可以返聘一年。高太正担心退休回归家庭要被外孙套牢,当然希望返聘了。高太的女儿说了,妈,单位给你多少返聘工资啊,你帮我带孩子,我给你返聘工资的两倍还不行吗?高太就这一个女儿,说穿了自己的工资都花不了,将来眼睛一闭,剩的还不是统统给女儿,要女儿的高“薪水”有什么用啊!上班多简单,多快乐啊,情愿上班!不过高太也在发愁,返聘一年期满后怎么办?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上面说的这些老人和儿女还都住在上海,最有奉献牺牲精神的怕是那些新上海人的父母了。从来没有来过上海的老人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来生活,真是个巨大的考验。老人怕上海没有暖气的冬天,怕上海湿漉漉的黄梅天,怕没有馒头大葱蘸酱吃,怕自己的家乡话无法与人交流。尤其农村来的老人住在有煤气,有淋浴器,有空调的房间里常常手足无措。好在眼下新上海人不少,小区里上门服务的外地老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经常抱着孩子在一起拉家常,真有点像小区里的保姆帮。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说东家的不是,不会说“薪水”的多寡,也绝对不会见异思迁跳槽。而儿女们也因此省心不少,爹妈有伴了,就留住了爹妈的心!

 

若是老人有两个孩子的孩子同时需要帮助照料呢?这就让老人为难了,不能厚此薄彼呀!老两口拆开?一如我早年在报上发表文章所说的那样来个“老”燕分飞?分飞的距离有在本城范围的,有在本国范围的,夸张的居然还有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的。至于实在请不到自己父母来帮忙的,阿姨、姑妈也是可以考虑的候选人。单位的老陈就曾经去澳洲照顾过侄女的孩子,从没机会出国的她这回当了回“飞佣”。

 

年轻人啊!好好善待自家的老人“保姆”吧,毕竟他们是真心实意在为你们解决后顾之忧。何以回报?给钱发“薪水”也行,有空带他们外出旅游也行,送礼物当然也行。不过最最重要的,发自内心的甜言蜜语可千万不要吝啬啊!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7429-525408.html

上一篇:由一条蚕丝被广告说起
下一篇:犹忆当年鏖战急――歼灭臭虫记

1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