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ngChen

博文

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四)

已有 2901 次阅读 2012-1-22 03:44 |个人分类:随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造力, 大学教育, 创造性, 中国教育, 高考制度

(四)   大学教育

相比职业学校而言,大学则应培养高精尖的创造性人才。如何让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除了中小学需要打破应试教育,高考制度需要改革,教育产业化需要纠正,从而为大学输送有创造力的学生外,大学教育一定要灵活多样,给学生许多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好学生并不需要每门考试都得A,当然也绝不是要60分万岁。每个大学生从一进校开始就应该设计这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安排,毕业以后究竟想干什么。大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可能还不很明确将来想干什么,那么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多与高年级同学接触,和指导员谈谈,暑假里多参加社会实践,包括去各种企事业单位打工以了解现实情况,多看报纸杂志包括电视新闻,这样可以掌握社会的动态需求。在学校里应多听各类讲座,扩展视野和知识面。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的校内外活动,一可以结识新朋友,二可以锻炼工作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大学生都应检视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在哪方面。有些学生属于学者型,爱静静地看书,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或做实验以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应在大三、大四时去寻找合适的导师,做助手搞研究以积累经验并训练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有些学生可能不愿意成天读书,但善于人际交往,也许将来适合搞市场营销。还有些学生可能有特殊爱好,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钻研自己的爱好。大学在新生入学之始,就应该给学生指出有多种途径可以探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果说中小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公民都懂得一定程度的文化、科学知识,那么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让一些特殊人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他们的特长。中国著名画家陈丹青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想招收有很强绘画功底的学生,却被学生的英语不及格而难住,这是很荒唐的事。一个稍有常识的普通公民都能理解英语好坏与一个中国画家能否创作出杰出的中国画没有必然的联系。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学科,因为要与国际同行竞争,英语必须达到一定水准,因此应该严格把关。但诸如文学、艺术、舞蹈之类不是非要英语不可的专业,拿英语考试来卡压专业特长的学生岂不是在扼杀人才,扼杀创新吗?在美国,破格录取其实是家常便饭,因此也就无所谓破格了,因为大家都在抢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最有特长的学生。有些学生申请读博时,英语可能比其他学生低上百分,但因为有出色的研究经验,还是可能被录取,没什么破格不破格的。其他考生可能TOEFLGRE很高,但专业研究平平,不被录取也是完全正常的。一个博士生需要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当我们考察博士生候选人的时候当然首先看他们的专业研究的潜力而不是考试分数了。从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教育确实有许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身为美国大学教授,英语是生活、教学和研究的第一语言,我自然懂得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但这几年频频回国,深感中国在某些方面把英语学习推向了极端,却又极不实用,徒劳浪费时间和财力。中小学教英语应以阅读和会话为主,到中学毕业时可以进行基本英语交流就可以了。中学之后以职业学校和专科院校为主,其中某些专科类对英语要求的程度可能比较高些,但有些专业如“果树栽培”就不需要非考英语不可。大学应招收10-20%的优秀中学毕业生。大学生应对英语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他们将负担起高级管理和高科技的重托。但即使是大学生,有些特殊专业如文学、艺术类也可以降低英语要求。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记一刀切。大学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管理和研究型人才,要让有特殊才能的人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成长并脱颖而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向创新型社会转变。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8372-530859.html

上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三)
下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结束语)

3 吕洪波 王涛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