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又闻体育传悲剧 -- 评埃及赛义德港体育场发生的踩踏悲剧

已有 3944 次阅读 2012-2-2 09:03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体育场, 埃及, 踩踏

又闻体育传悲剧  -- 评埃及赛义德港体育场发生的踩踏悲剧

下午看信箱,有人把1个小时前发生在埃及的悲剧传给了我,我立刻输入自己的数据库,可以和其他的体育场灾难像比较,心中稍微有数起来。

《孙子兵法》云:治乱,数也。按照群体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Order and disorder are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这是西方学者对于孙子兵法对群体心理影响的精妙翻译,可以用来解释发生在埃及的踩踏事件。

首先,凡事都有苗头,正如伊拉克大桥踩踏发生在人体炸弹袭击的高峰时段,埃及的踩踏发生在125日对埃及革命一周年纪念活动的一周之后。当日有上万人上街,122人被踩伤。有人曾经预言了埃及社会的动荡趋势,这种趋势让警察畏首畏尾,不敢出面管理人群,这是导致埃及体育场踩踏失控的重要因素。

其次,埃及是穆斯林社会,体育场没有酒精,避免了西方球迷的酒后疯狂行为。但是,埃及观众带刀上阵,刀具对人群的刺激,有时不亚于酒精,于是有暴乱行为的发生。至少一名警察被踩死,14人被踩伤,这是外来控制力量不足的重要表现。

第三,环境设计不合理,让球迷轻松越过栅栏,这是体育馆设计不足的表现。也许埃及没有西方球迷那么疯狂,所以栏杆被人轻易越过,导致情绪高涨的重要因素,这是环境的不足。

第四,人群有狂暴倾向,这种同一时间稍后发生在开罗的暴乱可以看出人群的不安分情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不知如何努力,所以有球场努力的表现。

由于事出意外,踩踏发生的细节并没有公布,如果硬要去猜测可能的原因,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平乱效应,与赞比亚1996年的那一次很相似。凡事都有苗头,凡事都有规律,从上个世纪以来的110年中,任何事故都有以前的先例和后来的模仿,不能吸取教训,这是踩踏事情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当然,其中人的因素更大一点,更不确定一点。这是范美忠被批判的一面,也是群体灾难难以预料的一面。面对灾难,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还少吗?

有道是,革命难成功,球场显神通,人群多恐慌,警察也头痛。

附录:百年来的体育场群体性踩踏悲剧汇总

时间

地点

死亡

事件

内容

原因

190245

英国

25

517

苏格兰格拉斯哥Ibrox球场踩踏

苏格兰格拉斯哥Ibrox球场西看台倒塌,25517

灾震效应

19141

英国

75

希尔斯堡体育场看台倒塌

围墙倒塌,75人受伤。

灾震效应

19460309

英国

33

>400

英格兰Bolton踩踏

英格兰BoltonBurden球场BoltonWanderersStoke City球队之间比赛时,围墙倒塌,引发踩踏。

灾震效应

19550330

智利

6

圣地亚哥球场踩踏

70000人挤入球场,观看南美足球联赛时,发生踩踏。

196104

智利

6

智利球场灾难

智利圣地亚哥足球比赛期间(智利对巴西),体育场栏杆倒塌, 5人死亡,300人受伤。

灾震效应

19640524

秘鲁

318

500

秘鲁球场骚乱

在秘鲁进行的奥运会资格赛(阿根廷对秘鲁,)终场进球不算,发生骚乱,300多名球迷死亡。

平乱效应

19670917

土耳其

44

600

体育场打斗事件

 

19680623

阿根廷

74

150

布宜诺斯艾利斯球场踩踏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年投掷燃烧后纸张到座席上,大门未开,挤压引发踩踏,导致74人死亡。

19710102

英国

66

140

格拉斯哥IBROX球场挤压

格拉斯哥的Ibrox体育场,足球比赛之后人群在大门发生拥塞,挤压导致66人死亡,140人受伤。

扰流效应

19710304

巴西

4

1500

巴西体育场踩踏

巴西萨尔瓦多市体育场,因为打架和冲撞,导致踩踏事故,死亡4人,伤1500人。

平乱效应

19740217

埃及

49

开罗俱乐部踩踏

埃及开罗,人群试图冲进俱乐部时,障碍物倒塌,49人踩踏致死。

谣言效应

19750312

苏联

20

莫斯科体育场踩踏

加拿大青年队和苏联青年队之间的足球赛之后,20人在黑暗的楼梯间被踩踏致死。

扰流效应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533528.html

上一篇:淮南为橘淮北枳 -- 评《纽约时报》对苹果生产安全的关注
下一篇:当赔偿遭遇道德 -- 我看药家鑫索赔案

1 刘全慧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