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以反思文革推进改革

已有 5884 次阅读 2012-3-17 09:05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市场经济, 文革, 改革开放, 启蒙

吕乃基

近日,围绕温总理的答记者问和薄熙来被免职的争论四起,涉及红歌、文革,以及当下时局等。看来争论混淆了两个问题:其一,如何看待文革;其二,如何看待当下。一方面,否定文革并非等同于肯定当下;另一方面,指出当下的问题,甚至严重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必得回到文革。区分了这两个问题,事情可能会比较清楚。

其一,文革必须坚决否定。温总理看到了文革重演的风险。这一点,在招待会后,特别是薄熙来被免职后网上的部分舆情来看,就越发清楚了。文革,中国两代人的精气神,或被碾碎,或被染黑(绝不是“红”!)。神殿之下,全民禁锢思想,唯有顶礼膜拜。就此而言,中国的文革与千年之前西欧的中世纪并无二致。(参见: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如此惨痛的教训,竟然存有记忆者不过一代!文革结束不到半个世纪,至今,怀念者有之,歌功颂德者有之,而茫然不知者更大有人在。警惕文革重演,不仅是当权者,更在于其社会基础。前者可以免职,后者呢?80年代的思想解放是对文革的深刻反省,90年代转向市场经济后,这样的反思被搁置、淡化和边缘化。现在看来,有必要深化反思,以在根本上消除文革悲剧重演的社会基础。

顺便再说“唱红打黑”。打黑不能黑打,看看李庄案吧。内幕究竟有多黑,王立军居然去了领事馆,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细节当由法律界出面揭示,迟早会大白于天下。至于唱红,作为个人行为,并无不可,然而以行政和权力介入,就另当别论了。

这次由王立军事件发酵到薄熙来免职不会是孤立的事件,也不会仅限于重庆;将会是在30多年后在全国上下再度反思文革的契机,启蒙的契机。“蔚然成风,推向全国去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这是博主在上一篇博文中的最后一句。

 

其二,改革必须推进。30多年来,成果斐然,问题不少,乃至几近积重难返的境地。在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问题触发了近年来的左翼思潮进而怀念文革。无疑,难度很大,而且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自身的利益。重庆的唱红打黑不是一天两天,为何延至今日王立军事件闹大,忍无可忍才处理,足见问题之复杂。这实际上也就是博主在另一篇博文“中国未来八大不确定因素”中所谈到的“倒逼机制”。然而,倒逼不是健全和前瞻的机制,其要害是不可预知“倒逼”究竟来自何方。王立军去美国领事馆,“有关部门”想得到吗?如果是其他的什么事件呢?什么样的蝴蝶,在什么样的场景,扇动什么样的翅膀,又引发什么样的风暴,请教科学网的应急专家陈安博士,都有应急预案吗?必须有主动推进的机制,这应该成为津津乐道的“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

改革不能拖延。越拖,矛盾越大,越是激化。难道还要等到官三代和富三代吗,难道还会有官三代和富三代(顺便说,“富不过三代”)?是时候了,乘这一事件的契机,主动积极和全方位推进改革。所有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倒退没有出路。

 

实际上,上述两个问题又紧密相关。反思文革,实际上也就是启蒙的深化。这一点正是建设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反之,一旦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及与之相耦合的法治和民主,眼下的种种问题便迎刃而解,左翼思潮的温床也就失去了热的来源。

反思文革和推进改革,前者旨在解决深层意识形态问题,从根本上为改革这些年“摸着石头过河”奠定理论基础,为更多人的主动参与奠定社会基础;后者旨在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由看得见的公平和权利认同和支持改革。

 

[3]吴飞鹏  2012-3-17 09:32

这篇,对哲学家的吕老师提出批评,俺认为基本判断有问题:没有人愿意回到文革,更没有人要搞文革,不存在文革的温床。目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不是源自左倾,而是右倾。

 

谢谢吴老师批评!本来我也坚信,没有人愿意回到文革。然而这两天在网上看到,在评论相关事件时,有一半,甚至2/3不理解、不赞同中央决策,说明文革确有社会基础。但愿我看到的不是全貌。

同时我也相信,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想回到文革,只是表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但是,一旦真正理清楚文革的来龙去脉,实现全民启蒙,那么现实的种种弊病,或者如吴老师所说的“右倾”,同样可以迎刃而解。

核心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启蒙。

 

 

又,博主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系列文章: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51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二)——两种转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755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750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282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五):外生之路初级阶段的优势:赶超,有序,自主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4064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1):汤因比的定理,面临挑战的民族必然兴旺吗?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4871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外生之路的初级阶段对现代化的不利影响之二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998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3):原计划……现在提前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872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1):外生之路的悖论——自己反对自己?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310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2):外生之路的悖论——父母官?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171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3暨总结):外生之路的悖论——权力缩小?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55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548598.html

上一篇:温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精神”
下一篇:在外有礼在家狠?——“零距离效应”

37 许培扬 胡业生 孟津 陈学雷 柏舟 逄焕东 丛远新 陈西庆 马雷 刘波 曹聪 刘庆丰 李小文 陈儒军 蒋继平 陈国文 刘广明 李维音 吴云鹏 孙永昌 武夷山 李志俊 王群 程光伟 黄伟 周可真 严少华 者仁王 hangzhou zhouguanghui fishman936 grooming xqhuang dulizhi95 niming007 schist wormbreed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