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JiD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gJiDing

博文

NetCDF学习纪要A

已有 6572 次阅读 2012-3-20 20:28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study, NetCDF

一: NetCDF简介
      NetCDF是由大气研究大学协会(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UCAR)的Unidata项目开发的。NetCDF全称为network Common Data Format,中文译法为“网络通用数据格式”,对程序员来说,它和zip、jpeg、bmp文件格式类似,都是一种文件格式的标准。netcdf文件开始的目的是用于存储气象科学中的数据,现在已经成为许多数据采集软件的生成文件的格式。NetCDF由于其灵活性,能够传输海量的面向阵列(array-oriented)数据,已经被采纳用于陆地,海洋和大气科学。NetCDF数据集的一个例子就是北美地区的20个格网集合,每个格网尺寸为30公里,每一个格网都有自己的高程级别。对于每个格网层的每个格网单元,都有关于12个大气指标的超过一年时间的每小时测量记录。因此,它被称为“多维数据(multi-dimensional data)”。
      NetCDF可简单的视为一种存取接口,任何使用NetCDF存取格式的档案就可称为 NetCDF 档案;至于 NetCDF 这套软件的功能,在于提供C、Fortran、C++、Perl、或其它语言I/O的链接库,以让程序发展者可以读写数据文件,其本身具有说明的能力、并且可以跨越平台和机器的限制。每一个NetCDF档案可以含括多维度的、具有名称的变量,包括长短的整数、单倍与双倍精度的实数、字符等,且每一个变量都有其自我介绍的数据,包括量度的单位、全名及意义等文字说明,在此摘要性的檔头之后,才是真正的数据本身。NetCDF接口是一种多维的数据分布系统,由这个接口所产生的档案,具有多维的数据格式,当你需要其中的某一笔数据时,程序将不会从第一笔数据读到你所需要的数据处,而是由 NetCDF 软件直接存取那一个数据。如此一来将会大量的降低模式运算时数据存取的时间。但也就是因为这样, NetCDF 所需要的空间是很大的,因为他多了很多的自解释的申明。
      从数学上来说,netcdf存储的数据就是一个多自变量的单值函数。用公式来说就是f(x,y,z,...)=value, 函数的自变量x,y,z等在netcdf中叫做维(dimension)或坐标轴(axix),函数值value在netcdf中叫做变量(Variables).而自变量和函数值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性质,比如计量单位(量纲)、物理学名称等等在netcdf中就叫属性(Attributes).

二: NetCDF文件的结构
   一个NetCDF文件的结构包括以下对象:
  1、变量(Variables)
     变量对应着真实的物理数据。比如我们家里的电表,每个时刻显示的读数表示用户的到该时刻的耗电量。这个读数值就可以用netcdf里的变量来表示。它是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或者说自变量个数为一维)的单值函数。再比如在气象学中要作出一个气压图,就是“东经xx度,北纬yy度的点的大气压值为多少帕”,这是一个二维单值函数,两维分别是经度和纬度。函数值为大气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netcdf中的变量就是一个N维数组,数组的维数就是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个数,数组的值就是观测得到的物理值。变量(数组值)在netcdf中的存储类型有六种,ascii字符(char) ,字节(byte), 短整型(short), 整型(int), 浮点(float), 双精度(double). 显然这些类型和c中的类型一致,搞C的朋友应该很快就能明白。
  2、维(dimension)
   一个维对应着函数中的某个自变量,或者说函数图象中的一个坐标轴,在线性代数中就是一个N维向量的一个分量(这也是维这个名称的由来)。在netcdf中,一个维具有一个名字和范围(或者说长度,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定义域,可以是离散的点集合或者连续的区间)。在netcdf中,维的长度基本都是有限的,最多只能有一个具有无限长度的维。
 3、属性(Attribute)
   属性对变量值和维的具体物理含义的注释或者说解释。因为变量和维在netcdf中都只是无量纲的数字,要想让人们明白这些数字的具体含义,就得靠属性这个对象了。
    在netcdf中,属性由一个属性名和一个属性值(一般为字符串)组成。比如,在某个cdl文件中有这样的代码段
       temperature:units = "celsius" ;    
    前面的temperature是一个已经定义好的变量(Variable),即温度,冒号后面的units就是属性名,表示物理单位,=后面的就是units这个属性的值,为“celsius” ,即摄氏度,整个一行代码的意思就是温度这个物理量的单位为celsius,很好理解。

三: CDL结构
   CDL全称为network Common data form Description Language,它是用来描述netcdf文件的结构的一种语法格式。它包括前面所说的三种netcdf对象(变量、维、属性)的具体定义。看一个具体例子
       netcdf simple_xy {
            dimensions:
            x = 6 ;
            y = 12 ;
            variables:
            int data(x, y) ;
            data:
           data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
           }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符合netcdf格式的结构simple_xy,  
这个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维的定义,以dimensions:关键字开头
      dimensions:
         x = 6 ;
         y = 12 ;
       定义了两个轴(或者说两维),名字分别为x和y,x轴的长度(准确的说是坐标点的个数)为6.
       y轴的长度为12。
  2、变量的定义:以variables:开头
     variables:
     int data(x, y);
     定义了一个以x轴和y轴为自变量的函数data,数学公式就是f(x,y)=data;
     注意维出现的顺序是有序的,它决定data段中的具体赋值结果.
  3、数据的定义,以data:开头
      data:
     data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
 这个段数据用数学的函数公式f(x,y)=data来看,
  就是  x=0,y=0时,data = 0;
           x=0,y=1时,data = 1;
           x=5,y=11是,data=71;
要注意的是,
   1、赋值顺序:
     我们给出的是c格式的cdl文件,因此这里的赋值顺序和c语言中的一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式赋值”, 而fortran语言中则是“列式赋值”,因此在fortran格式的cdl文件中,data段的数值顺序和这里正好行列互换。 在处理Celeste3D生成的数据时,就要按照fortran语言中的 “列式赋值”。  
  2、自变量的默认取值和坐标变量
   如果只给出维的长度,那么维的值默认从0开始,然后自动加1,到(长度-1)停止,很多情况下我们要自己给出每个点的坐标值,这时就需要用到netcdf里的坐标变量"coordinate varibles":增加一个和只和维相关的一元函数(自变量)并给出它的取值范围。
   比如下面的cdl文件:
   netcdf sfc_pres_temp {
        dimensions:
        latitude = 6 ;        //纬度轴
        longitude = 12 ;      //经度轴 
        variables:
        float latitude(latitude) ;    //坐标变量,存储具体纬度
        latitude:units = "degrees_north" ;
        float longitude(longitude) ;  //坐标变量,存储具体纬度
        longitude:units = "degrees_east" ;
        float pressure(latitude, longitude) ;   //某个点(经度和纬度的交点)的大气压值
        pressure:units = "hPa" ;           //大气压的单位为  
        float temperature(latitude, longitude) ; //某个点(经度和纬度的交点)的温度值
        temperature:units = "celsius" ;    //温度的单位为
     data:
        latitude = 25, 30, 35, 40, 45, 50 ;
        longitude = -125, -120, -115,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75, -70 ;
     pressure =
        900, 906, 912, 918, 924, 930, 936, 942, 948, 954, 960, 966,
        901, 907, 913, 919, 925, 931, 937, 943, 949, 955, 961, 967,
        902, 908, 914, 920, 926, 932, 938, 944, 950, 956, 962, 968,
        903, 909, 915, 921, 927, 933, 939, 945, 951, 957, 963, 969,
        904, 910, 916, 922, 928, 934, 940, 946, 952, 958, 964, 970,
        905, 911, 917, 923, 929, 935, 941, 947, 953, 959, 965, 971 ;
    temperature =
        9, 10.5, 12, 13.5, 15, 16.5, 18, 19.5, 21, 22.5, 24, 25.5, 
        9.25, 10.75, 12.25, 13.75, 15.25, 16.75, 18.25, 19.75, 21.25, 22.75, 24.25, 25.75,
        9.5, 11, 12.5, 14, 15.5, 17, 18.5, 20, 21.5, 23, 24.5, 26,
        9.75, 11.25, 12.75, 14.25, 15.75, 17.25, 18.75, 20.25, 21.75, 23.25, 24.75, 26.25,
       10, 11.5, 13, 14.5, 16, 17.5, 19, 20.5, 22, 23.5, 25, 26.5,
       10.25, 11.75, 13.25, 14.75, 16.25, 17.75, 19.25, 20.75, 22.25, 23.75, 25.25
    }
   对于上面的数据,就是
      latitude = 25,longitude = -125时,pressure = 900,temperature =  9;
      latitude = 25,longitude = -120时,pressure = 906,temperature =  10.5;
  以此类推。
 



References:
   [1] http://blog.csdn.net/laomai/article/details/1740747
   [2] http://blog.csdn.net/happyparrot/article/details/1567624
   [3] http://www.unidata.ucar.edu/software/netcdf/#netcdf_faq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3020-549865.html

上一篇:解决adobe-flashplugin安装问题
下一篇:NetCDF安装记录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