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roya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rroyal

博文

科研征信系统 精选

已有 3450 次阅读 2012-3-26 10: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经费, 征信系统

长期以来,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多、成果少的问题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诟病。我国科研经费近5年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11年已达8610亿元,居世界第三位。然而与此相伴的是科技成果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让人乏善可陈。这其中的原因,据我个人观察,一是科研经费没有得到合理分配;二是科研经费到位后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在此抛砖引玉,欢迎各位老师、朋友批评指正。

首先,针对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问题,可以建立一套类似于央行金融征信系统的科研征信系统。银行在放贷时不仅会考察个人的工作性质、收入等现状,还会考察贷款人过去的诚信记录。类似的,可以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管理部门联合为每位在编科研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研究所人员等---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个人科研征信系统。科研人员所承担的每一项课题与项目,不论横向纵向军口民口,均要录入此征信系统中。系统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每位科研人员所承接的课题的完成情况:包括成果验收、经费数额与使用情况、甲方单位评价等;可公开、不涉密的项目(如一些自然基金的面上项目)甚至可以将结题报告内容一并上传。这样,今后甲方单位(类似于银行)在把大笔经费划拨给某位科研人员(类似于贷款人)之前,可以登录这个征信系统查看他过去的诚信记录。尤其是当科研人员出现弄虚作假等科研不端行为时,在该系统留下的不良记录会可作为甲方单位的重要参考。这样也会促使科研人员注重自己的学术道德,因为一个项目中的不端行为有可能会毁掉其一生的前程。

诚然,征信系统并不完美:擅长拉关系的人,可能会在项目完成并不好的情况下让甲方给他打高分;或者总体诚信记录得分并不高的人,可能还是会通过关系拿到项目。但是我想总体趋势还是拥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科研人员在长期积累中会慢慢脱颖而出。就如同大学的考试,尽管单次考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水平,但到大四临毕业前,四年平均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对知识的掌握要更好。

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问题,我觉得其实有个简单的解决方案:科研人员个人财产申报。科研人员工资收入有多少,房子车子有多少,这中间的差额是哪来的,纳税人有权知道。敝人的一直以来的见解是,只要靠国家拨款作为收入来源的公职人员,不论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还是科研人员,都有义务将自己的财产公布出来接受公众监督(至少要向上申报)。当然,做横向课题很牛的人,通过自己的能力致富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只要能按时完成项目并满足甲方的要求,99%的项目经费落入个人腰包也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但是对于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等纵向课题,由于在申请时就对经费使用有明确规定,而且这些项目的经费归根结底来自纳税人的钱包,因此必须要知道经费是否变成了个人账户上的存款。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始终感觉,中国学术界的症结根本在于大环境不好,学术风气不正。干实事的人太少,投机取巧的人太多,而且由于这种不良风气已经慢慢普及了,管理层只好对各种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看欧美的发展历程,从伽利略到牛顿到法拉第到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到PC再到IPAD,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中间没有任何捷径。为什么我们在五六十年代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搞出两弹一星,而现在却连像样的航空发动机都造不成来?或许现在很难再要求科研人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西北荒漠中奉献自己的青春;但至少应该完善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就如同企业界的绩效工资,让真正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会忽悠的人)得到其应得的奖励。当然学术界有自己的特殊性,最大的困难是很多基础研究,很难在短期内衡量其最终成果的价值,比如麦克斯韦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方程可以用来做无线通信。因此管理层很难明确到底谁贡献大,而基础研究往往又是一切科技进步的最原始动力,不能因为其成果难以量化而忽视。在找到更合理的替代方案前,或许只好用SCI作为评价标准。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0615-551806.html


9 苏德辰 曹聪 许培扬 林耕 王满喜 zhouguanghui ddsers uneyecat ahw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