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n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nwu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博文

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1)

已有 3080 次阅读 2012-4-10 14: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数字, 学科交叉, 语言学, 比较文学, 理据

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1)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对话活动,这种文化对话覆盖了跨文化、跨学科的丰富内涵,而将语言认知理论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相结合,构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作者认为不仅可行,而且可能是更为精准的。

关键词:学科交叉;批评理论;数字;理据

、语言学意义上的理据:

    Chomsky的语言观:
  
  人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简单地说: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性、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对任何人来讲是不变的。每一种语言都要符合普遍语法,只能在其他次要方面有所不同。Chomsky 认为。普遍现象是一组特征,一切语言必须从中选择自己的特征。普遍现象有两重:形式普遍现象(formal universals)和实体普遍现象(substantive universals )。实体普遍现象指的是描写世界各种语言必须使用的有关语音、句法或语义的范畴。如:…..形式普遍现象指语法要满足的抽象条件,也就是抽象的规则。但是,这并不是说某项规则必须出现在一切语言之中,而是更加概括、更加抽象的概括。比如:一切语法的句法部分都要包括转换规则,使深层结构的意义表达于表层结构之中。所以,形式普遍现象指的是出现在语法中的规则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发生联系的途径。(《句法理论若干问题》,29页)语言学的任务正是要揭示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正是这样,Chomsky宣布语言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这并不是说语言学放弃对语言的研究,而是说,研究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实质、人的知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那么后天因素无关紧要吗?Chomsky认为后天经验十分重要。狼孩不会说话,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从普遍语法过渡到某种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需要经验的触发:

                   经验
普遍语法(UG---------------------》个别语法 (PG
                  PG= a •UG

    
通过参数a的变化 (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周围的语言不同),可以得出各种具体的语言。比方说, a = a 时, a•UG可能就是汉语语法;a=b时,b•UG 可能就是俄语语法。

     这个个别语法是什么?就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Chomsky称之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以区别于语言运用 (performance)。语言能力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是对这种知识在适当场合下的具体运用。语言能力是潜含的,只有在语言行为中才能观察得到;语言运用表露在外面,可以直接观察。语言能力是稳定的、长久的;语言运用是多变的、瞬息的。同样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表现为不同的语言行为。语言运用永远不会完全反映语言能力,因为说话人受着记忆、情绪、劳累等条件的限制。

     Chomsky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脑的特性之一。Chomsky的语言能力是动态的,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生成语法不是说话过程的模式,而是语言能力的模式,是对语言能力作出的形式化的描写,用一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生成语法不局限于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它不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人的认知系统、思想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

    Chomsky认为,一种语言可能同时有几种描写充分的语法,所以还需要达到最高层面,即解释的充分性(explanatory adequacy)如果一种语言理论能够在原始语言素材的基础上挑选出描写充分的语法,那么,这种语言理论就达到了解释充分性。(《句法理论若干问题》,25页)Chomsky没有把解释充分性讲得十分清楚,所以人们对这一平面的争议最多。它的基本意思是,描写充分的语法解释语言能力后,还要与普遍语法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去揭示人的认知系统。在把许多语言描写充分后,要进一步概括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才能探讨包括普遍语法的人脑初始结构。(以上节选自刘润清教授的《西方语言学流派》,2002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7113-557609.html

上一篇:认知语言学家Sydney Lamb和他的学术伦理
下一篇: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2)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