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ing2005200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ping20052005

博文

关于饥饿疗法的科学与谬论

已有 2690 次阅读 2012-4-17 16: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长寿, 新闻, center, 美国科学家

栏目:圈点新闻

研究发现隔日禁食有助长寿

 

美国科学家说,隔日禁食可以让你更长寿。

他们发现,隔日禁食不仅能帮助人们减轻体重,还能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提升脑力和延长寿命。

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NIA)率先倡导的这种试验性饮食方法是以如下事实为依据的:在只摄入维持生命所需最低热量的情况下,动物的寿命可能比正常情况长一倍。

这种饮食方法看来可以保护心脏、循环系统和大脑不受老年疾病(包括早老性痴呆)影响。此前,人们认为动物吃得少活得久这一事实和人类关系不大,因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意志力,能把对热量的摄取控制在如此低的水平。

但现在NIA的科学家发现,隔日禁食的做法几乎同样有效,而且人们可以在不禁食的那天吃他们想吃的食物。

NIA神经科学实验室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教授马克·马特森说:“限制饮食热量摄入能延长寿命,帮助大脑和心脑血管系统抵御老年疾病。”

他说:“我们已经发现,限制饮食热量摄入,尤其是间歇性地大幅度限制热量摄入(例如隔日禁食),会激活神经细胞中的细胞压力反应通道。”

马特森说,这样的反应有助于大脑恢复活力,从而提升或保护智力和认知能力。

在一项实验中,马特森与其同事隔日给一组小鼠喂食,另一组小鼠则每日进食。小鼠每次进食时都不限量,两组动物的热量摄入总量平均而言是一样的。

但马特森发现,隔日喂食的小鼠对胰岛素——控制人们进食后的血糖水平的激素——保持着较高的敏感度。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分泌的胰岛素较少,而研究已经发现,较高的胰岛素水平与较差的脑力和较高的糖尿病风险有关。

间断喂食也能改善小鼠对一种模拟早老性痴呆的神经毒素的抵御能力。马特森昨天在温哥华向美国科学促进会陈述了他的研究成果。

研究还发现,限制热量的饮食也能改善老年人的记忆。看起来,减少热量摄入能抑制促进衰老的基因,并启动延缓衰老的基因。

2012221日《参考消息》)

栏目:编辑圈点

关于饥饿疗法的科学与谬论

何平

 

朋友通过QQ发给我一个长达近8000字的转帖,说的是“饿能治百病”,提倡人们不吃晚饭,晚上饿了就喝果汁、吃水果等。在百度的“网页”栏搜索,发现有关此转帖的网页多达156万个之多。而在“新闻”栏里搜索,却只有寥寥6个,且均为批评此种“另类养生”理论,提醒人们警惕上当受骗。

恰好想起前不久看到一篇介绍美国科学家关于“隔日禁食有助长寿”研究的文章,同属于饥饿疗法和养生保健。细读两篇文章,对比朋友介绍的“另类养生”理论,便可以看出哪些是科学研究,哪些是信口雌黄。

在科学家那里,“隔日禁食”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他是一种“试验性饮食方法”,其依据是:“在只摄入维持生命所需最低热量的情况下,动物的寿命可能比正常情况长一倍。”

2、研究的结果只针对老年人和部分老年疾病。

3、目前还只停留在对小动物白鼠的实验阶段。

4、实验的结论只是“看来可以”、“ 看起来”,只是“向美国科学促进会陈述了他的研究成果”。

5、实验中的两组“小鼠每次进食时都不限量,两组动物的热量摄入总量平均而言是一样的”。

但在“另类养生”理论那里,他们论证不吃晚饭“饿能治百病”的方法却有三大特点:

第一、将只适用于部分人群的饮食经验夸大到适用于所有人群。此文开门见山提出:“话说爱吃晚饭,是我们人类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原因。许多人认为,晚间饿了就要吃东西;其实不然,晚间饿了不吃东西,才是正常的。”诚然,晚饭过饱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发生疾病,某些疾病通过晚间节食也许能好得快些。但是,将吃晚饭的危害性夸大到“人类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显然绝对化了。

第二、用某些特殊人群的养生经验要求所有人群。此文写道“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我们知道,中医是个精华与糟粕杂陈的理论,“过午不食”的精华应该指的是通过控制热量的摄入而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糟粕应该是后人加进去的不问对象、不分情况的极端化禁食行为。佛家的“过午不食”,一来是珍惜施主的供奉,二来是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较为轻松,三来能够真正长期坚持的也只有少数。中医和佛教“过午不食”的理念或许能给我们以养生启发,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到所有人群。

第三、杜撰不吃晚饭的历史。此文例举了许多关于不吃晚饭可以养生的证据,有的属于杜撰。例如文中说:“过去,我们汉族人不吃晚饭。”“上自皇帝,下到农民都是不吃晚饭”,“汉族人每年只吃一顿晚饭。这顿晚饭要在每年除夕的交子时刻吃。”翻开《金瓶梅》、《红楼梦》,这些以市民和贵族生活为描写内容的小说,关于晚饭和夜宴的描写比比皆是。《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等唐诗,就写于士大夫的夜间宴席上。“不知新稻熟,深怪晚炊香。”(宋代王之道:《和沈次韩秋日雨后督子厚报赏析》),写的是诗人闻到农家晚间新米饭飘香的惊喜心情。

据考证,古人确实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朝食时间,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哺(bǔ,补)食,又叫飧(Sūn,孙)。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饔飧是一天中的两顿正餐,现在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的习惯,且多为稀饭。笔者年轻时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怀化农村,也是一天早晚两顿正餐,中午则随便吃点当“点心”。可见,这些情况下的“不吃晚饭”,都是以热量摄入总量能够维持人体基本需要为前提的。

人类包括吃不吃晚饭的饮食习惯,是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受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阶层、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的人,对于吃不吃晚饭有不同的要求,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将只适合于某些特定人群的特定方法,说成是普遍适用的方法,只能是误导公众的谬论。

对于那些“另类养生”理论,我们还要多一个心眼。前几年,京城“最贵中医”张悟本宣扬的绿豆汤、生茄子“包治百病”,无非是一场忽悠。后来,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传出消息:百余人为“养生”生吃泥鳅,最终进了医院。这都是盲从的结果。

对于朋友这个转帖宣扬的“饿能治百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文中反复出现“饿了怎么办?可以喝果汁、吃水果”之类的文字。如果猜得不错,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忽悠人们不吃晚饭,而选择吃某种宣称比果汁、水果更方便、更营养的保健产品。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8940-560414.html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