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n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nwu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博文

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5)

已有 2581 次阅读 2012-4-18 15:51 |个人分类:学科建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原创, 学科交叉, 尼采, 比较文学, 批评理论

索绪尔语言观的致命弱点:
在索绪尔的体系中,没有提到日常运用的语言时所涉及到的“受规律制约的创造性”。应该说,索绪尔确实没有注意到日常语言运用中的创造性,所以他不愿把句子包括在语言之中。忽视日常语言运用中的创造性,就是忽视人的创造性,或者说是否认人的精神性,以及精神的自由性,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可以,那么我说Saussure的语言观在这一点上有致命的缺陷。你是一个热爱人生、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索着人生的人吗?你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吗?你仅仅是一个冷静的研究者?我相信尼采的超人观以及权力意志。

下面是我对尼采的部分理解:

生命的权力不仅是健全的生命本能,还有卓越的精神追求。忽略任何一端,都是没有表现出全部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实的世界中,又能有多少人是完全的将自我发挥到极至,淋漓尽致、痛痛快快地做自己呢?更多的人是处于一种被挤压的状态,在社会的大舞台里,从一个个棱角鲜明的生命个体,被打磨成一个个浑圆的鹅卵石,变得麻木平庸,要么如僵尸般每天浑噩度日,要么如野草般随风而动随波逐流,要么如腐肉般蜕化变质堕落成殃。能够保持生命本色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既能保持生命本色又经受住环境的污染和时间考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尼采当然了解实现权力意志的艰辛,因而他又推出“超人”学说,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认为人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浴火中获得新生,化羽成蝶,实现人生质的飞跃。他坚持: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地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你仍然不厌倦它,不否弃它,依然热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你方显出你的悲剧英雄的本色,达到了肯定人生的极限。这种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就会创造出强于生命痛苦百于倍的生命的欢乐!

每个人都是一部天才的杰作。 尼采的成功靠的就是他的极富创造性。

尼采生活的时代,虚无主义、享乐主义风行,人们不是消极度日,就是积极追求物质上的享乐。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是残酷的战争。工业化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让人们原本应该具有的生命力荡然无存。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尼采倡导一种有血有肉有欢笑有眼泪的人生哲学。在对待道德的问题上,尼采倡导一套新的道德体系。提出强者善,恶者弱。(all the proceeds from power is good,all the springs from weakness is bad.)提出主人道德、奴隶道德的概念。高贵、独立、理性就是主人道德,谦虚、忍耐、慈悲、柔弱便是奴隶道德。如果我们没有透彻了解尼采思想的全部内涵,我们很可能无法抓住他的思想的精髓,而是认为他的理念有失偏颇、甚至是离经叛道之言论。尼采是真正冷漠的人吗?他是没有爱心、怜悯之心的冷血动物吗?事实上,尼采的爱,不是那种浅薄的仁慈,不是那种空洞的博爱,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丰富,是一颗博大至深的心灵之爱。他要人们把立足点从依靠上帝或他人得救转移到自力更生上面来。要自爱、自强、自尊,要有藏垢纳污的容量和化浊为清的能力。他说:“我们要摆脱道德,以便能够道德地生活!”我们要“否定道德,以解放生命!”这是因为尼采首先站在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上看人间的善恶,看穿善恶之无谓,超于善恶之外,然后,又从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出发给人间制定一种新的善恶之评价。尼采用自然和生命取代道德,然后又把自然和生命树为新的道德原则,他一生不倦地讴歌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的高贵,而他之所以恼恨现代文明正是因为: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颓废;第二,精神生活的贫乏——鄙俗。灵和肉都病了。不复懂得刺心的酸楚,蕴藉的欢娱,远离朋友的伤悲,默默无言的沟通,失眠者的热望,一无需要者的自由。而他眼中的强者,不是那些到处滥用权利、横行霸道、不计代价疯狂嘶咬的人,而是那些“充满酒神精神的生命的肯定者和生之欢乐的享受者,有着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的强者,有着独特个性的真实的人,超越一切传统道德规范、处于善恶之彼岸、自树价值尺度的创造者,不为现代文明所累的‘未来之子’”等等。这样的洞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局限下,是怎样的勇于创新才会冒如此之大不韪?又是怎样的一种博大至深的大爱和人道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7113-560807.html

上一篇: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4)
下一篇:作家谭恩美本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作家之为作家的传奇经历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