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c009 我本布衣,躬耕在希望的原野上。

博文

欲说还休(5)——科学的迷信 精选

已有 6029 次阅读 2012-4-29 02:01 |个人分类:躬省力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迷信, 知其所止

前几天在坐火车,邻座的一位老伯看俺在看书,笑嘻嘻的跟俺说,“这里面(书)就是古今中外的东西。”俺一开始还没回过神来,加上他地方口音,弄了半天才听出他说的“古今中外”一词。俺觉得这个概括确实很精辟,不是吗?书上的知识无非就是古今中外的东西嘛,这老伯确实睿智。但鉴于俺一贯对知识上的问题都是开动自己的大脑,总是习惯性的先问个为什么或是什么。这次俺这次问的问题是“古今中外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俺没有直接问老伯,只是请他解释一番,老伯笑了笑,很自信的跟我扯许多。闲谈了一路,觉得这老伯也确实有趣,其实他压根不知道俺读的什么书!故而俺脑海里一直就“古今中外是什么”的问题,挥之不去。
后来俺仔细的想了想,觉得这老伯确实睿智,不仅如此,俺还发现这位老伯的“睿智”是典型的“中国式睿智”。这种中国式的睿智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这与苏格拉底式的智慧——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睿智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俺不知道这睿智在科学界有几何,虽说俺混迹于科学网,却不知什么是科学,也不知科学是什么。
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人们总能够给科学一词下定义,告诉我们科学是什么,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这个科学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就陷入了科学的迷信。后来那位老伯很自信的跟我说“书本上的知识无非就是古今中外的东西”,其实科学的迷信跟那位老伯的认识没任何本质的区别。
俺认为这种“中国式睿智”或“科学的迷信”古已有之,庄子很早就对这个问题,提出过批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语出《庄子·养生主》)不过古往今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却有三重:一、学海无涯;二,献身学海;三、不要献身学海。俺认为这三重解释:一、断章取义;二、断章取义;三,还是断章取义。然而哪个断章取义是可取的呢?断章取义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未必就是错误的。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珍惜时光、努力追求,有错吗?学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事情,追求不完的智慧,不要强求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自己,有错吗?谦虚好学,学无止境,不要自命为拥有很多知识,自己很有智慧,有错吗?
好像以上解释都没错,但不是很矛盾吗?
俺觉得以上的话一点都不矛盾,而且精彩纷呈,更主要的是非常逻辑严密。俺说到这,那些认为中国人逻辑很糟糕的,肯定对俺这么说意见很大,其实俺觉得不是中国人不懂逻辑,只是后辈们不争气,把祖辈的 逻辑掩埋了,连个祭奠都没得。
扯远了,继续回到庄子的批判上来。这里批判的对象包含两部分内容:以有涯随无涯,为知者;按照逻辑来说,批判应该有前提条件的,这里的前提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结论殆己!殆而已矣;简洁有力。但是还是需要解释下,因为:这里的“随”很多人认为是追求,“殆”是疲惫的意思,俺认为很有问题,随应该是跟或从的意思,引申一点就是一并、一道,这里的两个殆都是危险之意。若不然,以有涯的一天学习有涯的24小时知识也是疲惫不堪的,尤其是最后面一句,认为自己是智者,有什么好疲惫的,不自鸣得意才怪!这里的批判的是“有限知识、智慧==无所不知”,进而在这个前提下才有“认为自己是智者、无所不知的人”,不是更加危险吗?庄子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批判上,而且还以庖丁解牛为例,给出了详细的论证,并以良庖和族庖进行对比,这里面阐述的的确有养生之道,还有为学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精神。估计文惠君得养生之道,读这篇文章的那么多睿智人士却未必,俺认为其中的养生之道,无外乎就是“知其所止”,也就是《大学》中所阐述的“知止”。这里的科学精神,依然是要用有限的生命无限逼近无穷的知识,要知道这无穷的知识也是无限的有限生命探索追求的结果,是无穷有限智慧的结晶;要敢于质疑自身有限的知识,不断突破有限的束缚,打破有限知识的权威,而不自以为是智者。
用现在的术语来讲,这里不仅是在批判认识论(科学的迷信),同时还提出了实践论(科学的治学精神和路径)。庖丁解牛的过程,不仅论证了以上认识论的问题,在演示科学实践的同时,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有兴趣的可到网上查阅相关实验的详细过程介绍和报告的内容。俺最后再分析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断章取义的问题。
科学的迷信本身是自我的迷信,自以为是。其实科学是一座座绵延不绝的山脉,可是不少人占领了一座小山,以为自己站到了科学之巅,自命为“山大王”或自成一派,更有不少还没登上山顶的人以为这个就是最高权威,而不知道山山相连,更不知道山外有山,一山还比一山高。于是乎,派系林立,科学迷信丛生:我迷信我的,你迷信你的,若有不服或不合,在科学的迷信下,还诞生了科学江湖!
(文中观点为个人见解,不针对个人,可以精选置顶。)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0882-564800.html

上一篇:爱情与科学的流水故事
下一篇:一瓦炊烟何处起

22 余昕 严海燕 武夷山 蔣勁松 蒋继平 陈国文 唐剑锋 陆俊茜 张檀琴 柯浩 骆小红 庄世宇 熊伟 卫军英 刘波 肖振亚 马德义 刘进平 郑融 王春艳 yxh3161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